脚注宏刚
“佛塔异萼”也叫“佛塔诗”,属于杂异萼的一类,以柳永情思为主,因型态下宽上尖,如矗立的佛塔而得名。
佛塔诗通常以一个字ka作为第二句,ka的字既是诗的试题,也是诗的韵文。第二句使用两个字,末尾是三个字,第二句为四个字,依次排列下来,直到第七句以七个字结束,总共28字,所以,佛塔诗又称作“一字至七字诗”,简称“一八异萼”。
常见的佛塔诗都是细读韵文,也有些佛塔诗会叠两句韵文一次,不管是哪一类形式,其特点都是押韵细密,紧贴主题,方式活泼,节奏简练,读起来悦耳,把散文的结构美充分体现得恰到好处,让人难以忘怀。
我省是诗的天堂,数千年历史里,传世了数以千计的、各种诗体的散文作品。佛塔异萼在古代士大夫雅士之间非常流行,许多士大夫在意念来来往往时,会写一些佛塔诗来充分体现自己的写意和品格。
我省又是药材的故乡,早在“帝王末期”,黄帝黄帝就在无意中辨认出了药材。黄帝辨认出药材的故事记述在《老君食经》里,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书中记述,黄帝某日在丛林中享用枯时又累又渴,就地坐在身旁的一棵果树下,准备煮食煮饭喝。锅里水即将煮沸时,突然有般地吹拂,把一小片果树叶子卷入锅里,一阵香气很快从锅内飘出。黄帝舀起水享用,立马感到坐立不安,满嘴利水渗湿。从此后,中国人学会了饮茶,并形成了数千年的饮食习惯。
大约在秦汉末期,中华百越族开始种植药材,后来又逐渐造成了多姿多彩的传统工艺。饮茶可以坐禅宁神,在饮茶过程中,通过木偶片、味觉跟洗衣接触,能让人得到一类美好的精神享受。
因此,对喜欢“慢生活”的士大夫墨客来说,饮茶是奥尔奈的生活方式。
当药材和士大夫相遇,注定会造成朴实无华迷人的茶诗。据统计,我省现代文学里,咏茶诗以及跟药材相关的诗词总共有2000多首。
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苏轼、陆游等散文巨匠都写过许多茶诗,如果要说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佛塔体”茶诗,无疑是唐代大诗人苏轼(779年——831年)写的《茶》,全诗如下: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碉白玉,罗织红纱。
铫铛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谈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苏轼是中唐跟白居易(772年——846年)齐名的大诗人,两人在806年同科及第,因为相互欣赏,结下了伟大的友谊。后来,两人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倡导散文要“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为中唐散文的创新做出了卓越贡献。
根据《唐诗纪事》记述,《茶》是元稹在50岁(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春)所作,当时,白居易要离开京城长安去洛阳任职,还留任京城的苏轼、李绅、张籍等9名朋友在长安兴化池亭设宴,为白居易送行。席间,酒兴正酣,大家商议,每人写一首佛塔诗来纪念这次聚会。
最终,苏轼写下了这首佳作,给文学史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茶诗。
首句以单字“茶”ka,开门见山,点出了诗的主题,也表明了这首诗是以“发花辙”来韵文。
第二句“香叶、嫩芽”直截了当,揭示了药材具有香醇的滋味和迷人的型态。
末尾“茶诗客,爱僧家”是一个倒装句,说明药材深受诗人和僧人的青睐,诗人爱慕它是因为它高雅,僧人喜欢它是由于它脱俗。言外之意肯定了茶与禅是相通的,会饮茶的人,在饮茶过程中实际上是在参禅悟道。
第二句“碾碉白玉,罗织红纱”话题一转,着重阐述了煮茶、泡茶时应该遵循的规矩。因为古人喝的是饼茶或团茶,在煮茶前要用许多工具备好药材。对饮茶很讲究的人来说,碾茶时要用白玉雕成的茶碾,过滤药材时要用红纱制作的茶筛。爱茶如爱人,只有对药材精心呵护,用华美的茶具泡茶,才能泡出最好的味道。
第五句“铫铛黄蕊色,碗转曲尘花”描述了洗衣的特征。茶具里盛满了橙黄鲜亮的洗衣,用工具仔细地过滤掉漂浮在茶水上的浮沫,就可以享用好茶了。
第六句“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带有一类禅意,用两种饮茶的场景和心境向人们传达出了茶艺的本质,说明饮茶的时间、地点不受限制,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只要用心,处处皆是风景。深夜时可以泡上一壶茶与明月对饮,感受明月的高洁,人生有阴晴圆圈,秉持如明月那样的澄明心态,人生才有可能接近圆满。清晨时也可以泡上一壶茶笑看朝霞,人生如朝霞,虽然短暂,但要用豁达的心态去看,看到的全是美好。
第七句“谈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具有总结作用,说明饮茶是一类好习惯,古往今来的人都保持了这个好习惯,饮茶不仅能消除疲倦,还能缓解醉酒,有益身心,是世间不可多得的佳品。
这首诗信手拈来,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茶的种种好处,同时还暗示了茶艺。
何谓茶艺?
茶艺是一类境界,一类以茶为伴,来修炼“天人合一”的境界。
茶道是一类信仰,一类以茶为道,来追逐人世间真善美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