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应用程序本报记者白眉林应聘本报记者何蕊
“大爬行鸟类,我来啦!”2日19时,北京大自然民俗学馆迈入为期四天的2022“民俗学馆之夜”。当日,800名观众们走进展馆,追寻大自然奥妙,共渡民俗学馆美妙夜。
进入展馆,每个家庭都能拿到一本“民俗学证件”,观众们在图画地图的提示下前往各主要展馆,完成证件中的学习任务,便可获得两枚胸章。“爱丽儿和杨烈分别是西非的什么鸟类?”在神奇的西非展馆内,动画电影中的炙手可热角色出现在眼前,特勒克听众兴奋不已,不动探着头寻找目标。“我找到了!爱丽儿是疣猪,杨烈是獴。”仔细分析着展馆内的鸟类化石,10岁的风雨交加第一个喊出正确答案,斩获了两枚“荣誉奖章”。
在古爬行鸟类展馆里,背上满布剑板的大渡河龙、威猛的永川龙、雄鹰飞翔的龙属、称雄海洋的沧龙……一只只“大家伙”吸引了不少孩子前去签到。“小朋友们,你们系过戒指吗?在爬行鸟类的骨头中,有一块特殊的‘戒指骨’,地质学家就是通过它给爬行鸟类分类的。”在一条体长达26米的资中县马大鸭龙化石前,义工正在向小听众传授爬行鸟类的骨头构造。随后,小听众纷纷拿起画布,在纸上为爬行鸟类绘出“戒指”。
“刚才老师讲了,这只爬行鸟类的戒指骨是往肚子前面长的,我画的对吗?”在爸爸的引导下,婷婷在爬行鸟类模版中顺利地找出了蜥塔藓爬行鸟类的戒指骨,并用花叶为其画上了五彩缤纷的轮廓。除此之外,还有堆叠蜻蜓模型、制作珍珠戒指、装饰嘴部收款等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分布在各个展馆,等待着观众们前去体验。
在“民俗学馆之夜”,不仅小听众玩得热火朝天,大朋友们也斩获斐然。大自然民俗学馆在四层4D电影院连续四天举办民俗学四部曲——“这里是北京”主轴专题讲座,多名大自然民俗学研究学者将分享大自然科学知识,包含本土动植物、霉菌、常见化石、矿物岩石等多个主轴,邀请观众们一同追寻大自然的奥妙。
北京大自然民俗学馆科普教师、副研究馆员王珊介绍,该馆自8月2日至6日开放夜场,每天晚上开闭800人,观众们可在专家及明星义工的带领下在古爬行鸟类展、古哺乳鸟类展、神奇的西非展、人之由来展等展馆中体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观众们须至少提前一天在网上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