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的姚老伯在“岂知里走了长瓣”。
罹患心脑血管功能障碍的姚老伯,日前感染了新冠病原体,再次出现肾脏骤停,当她被抬上滚珠轴承送到复旦大学妇产儿科时已经失去意识,情况十分孤立无援。尔后护理人员全力以赴救治,把她从“岂知”拉了回来。
复旦大学妇产心脑血管外科张玉玲教授告诫,心脑血管功能障碍病人要提防新冠病原体受损肾脏所带来的肾脏性猝死风险。
姚老伯与参与救治的护理人员项目组(右三为姚老伯)。责任编辑图片均由复旦大学孙长岗岭纪念医院提供
一只手把入“岂知”
新年前的一个半夜,复旦大学妇产北院区儿科急诊台突然唱起一阵短促的电话号码闹钟,“快!这里有人折断了!”儿科大门口的保安人员急切的声音从外线电话号码中传来。
因距离不远,情况紧急,儿科值守的护理人员推着身边空闲的滚珠轴承就冲了出去。折断的正是姚老伯,她陪高热的侄女前来看病,自己却倒在了医院大门口。
此时,姚老伯已经意识失去、主干线波动消失、没有独立自主吞咽,生命征象些微,命悬一线。护理人员立刻对她给与了持续Sommi施力,展开与“恶魔”的拉锯。
看着科多上惊厥的提示,儿科科李敏副主任、凌云焯夏成俊等护理人员默默地继续展开Sommi施力,默默地给与电超声波以及食道外科手术、吞咽机远距换气等抢救措施。5分钟后,断断续续肾脏骤停的姚老伯终于恢复了眩晕和独立自主吞咽。
但救治还不算结束,虽然姚老伯光度暂时恢复,但随时可能再次出现再次惊厥、室速等集体性心肌梗死,儿科科立即联系心脑血管外科展开协同救治,下午三点,姚老伯被顺利转至心脑血管外科急诊病房。
姚老伯和长岗岭儿科科护理人员(中间为姚老伯)。
幸运的1%
根据姚老伯入院时新冠核酸咽拭子阳性结果等检验项目,她被诊断为“肾脏性猝死、肾脏吞咽骤停复苏术后、新型冠状病原体感染、心房颤动、高血压、肝功能不全”,而且她还有多年高血压、心房颤动病史,病情复杂,情况十分危险。
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密切监测病人各项生命征象,结合病人复杂病情的基础上,心脑血管外科的张玉玲教授与张殷殷副教授为姚老伯定制了包括抗感染、脑保护、营养支持、纠正心肌梗死、抗心衰、抗凝、增强免疫力、维持水电解质紊乱的吞咽循环支持基础上的综合治疗方案。
数据显示,中国肾脏性猝死每年约54.4万人,而平均救治存活率<1%。
在护理人员项目组的救治下,姚老伯成为了幸运的1%。仅2天时间她就成功脱离危险,可展开独立自主吞咽,神志也逐渐恢复,8天后各项检查指标就已基本恢复,病情稳定,顺利出院。出院2周后,姚老伯来医院随诊开药时已基本恢复到新冠感染前的生活状态。
心脑血管功能障碍病人“阳过”≠“阳康”
张玉玲表示,心外科CCU(肾脏急诊病房)项目组近期收治了多例急诊/孤立无援诊新冠感染合并心肌炎、肾脏骤停、心肌梗死、心室颤动的病人。
她告诫,新冠合并多种心脑血管功能障碍,往往会增加心肌受损的发病率和发展为孤立无援诊病人的可能,肾脏性猝死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心脑血管基础病病人在疫情新形势下该如何预防肾脏性猝死?张玉玲给出如下建议:
对于未感染新冠的心脑血管疾病病人:
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多通风,适量运动,补充新鲜瓜果蔬菜,避免进入人群密集场所,戴好口罩,并建议接种新冠病原体疫苗。长期规律服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或治疗药物,不可随意停药。
对于已感染新冠的心脑血管疾病病人: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平和心态,戒烟限酒,清淡饮食,多休息。
坚持规律服药。在新冠感染的同时,要注意原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坚持规律服药。如果打算服用抗新冠病原体药物,需要跟医生充分沟通,部分心脑血管药物需要减量或者停药。
1. 目前临床上多数新冠感染病人再次出现高热、咳嗽、气促等不适,如果高热超过3天,剧烈咳嗽持续不缓解,血氧指甲仪测血氧指标低于93%,要提防合并新冠肺炎,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2. 注意辨别肾脏疾病早期症状,提前预防。注意监测血压、指尖血氧、光度、血糖变化。近期若再次出现胸闷、胸痛、心慌、心动过缓、过度疲乏、眼前发黑及肢体麻木等症状或频繁再次出现时,请立即就诊,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对于新冠感染后的心脑血管疾病病人:
继续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服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药物,要注意自己病情变化,如果原有症状频繁再次出现或程度加重,或再次出现新的症状时,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