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弓佬
迎广MS04是我侧发力的第三台NAS机壳,精确的说MS04如果算三台小型伺服器机壳。前年看到这台机壳的这时候,第一反应“这货破竹之势是山寨版HP Microserver Gen8啊!”。不论是SSD抽掉设计,却是反面声卡、硬碟笼的布局,满满的都是Gen8的另一面。从反面和左上角上看,和Gen8最大的不同仅仅是控制器、USB和杀青键的位置左右相反,背板上Gen8的USB2.0变成了MS04的USB3.0。
而从前部看,MS04还要比Gen8长了许多。三台电脑的二维体积对照如下表所示:
从二维体积上上看,MS04比Gen8要瘦许多,深许多。记得前年玩这台机壳的这时候,非常疑惑,从机壳内部散热器到硬碟笼的距却是SSD到背板的距都挺大的,为什么迎广非要把机壳做得那么长,排挤掉了大把空间。直到这一次MW之后,我才真正明白MS04的恰当Makarova,才了解到MS04有着Gen8所没有的缺点。
此次MW也是巧了,刚好手头上有两枚空置的X570D4i-2T妖板,要说,是上面这几块。
本来早已在Chiphell论坛的Sigoul区开了贴准备出了,但回头一思考,突然发现我譬如SSD,还有cpu,散热器,缓存,flex控制器,只不过就缺一个机壳,这是三台完整的NAS了。把这个设想和死敌好Villamblard聊了一下,好Villamblard当即无人认领了这台NAS,于是就有了此次MW的事。上面是这几块SSD的非官方概要:
ITXK9NU,SSD最高全力支持5950X的CPU,只不过NAS对CPU的操控性要求并不高,R9完全是坎氏用intercourse了。正常来说R5 5600G只不过早已足够多用了,而且它的价格昂贵类似操控性的i5-11600昂贵整整30%。不过作为三台伺服器来说,核显可能是AMD CPU不能算缺点的缺点了。5600G的Vega7核显,在操控性上如果比i5-11600的UHD730略低许多,但是硬体解代码全力支持的代码格式比UHD730少。之前我曾经折腾Jellyfin调用APU来进行硬体解码,折腾了半天依旧会出现视频无法正常播放的问题。后来懒得折腾了,直接CPU软解硬刚,转码效果和响应速度还相当不错,视频播放拖动也非常流畅。
板载了X550-AT2万兆网卡,唯2的两个网口都是万兆口,板上也没有网口空焊位,所以原始设计里面就没有千兆网口。我感觉可能是因为ITXSSD体积小,永擎在这块SSD上堆料又多,因此而把千兆网口给阉割了。当然以上纯属我个人的猜测。但毕竟SSD的元器件排布真的是密密麻麻,常见的ATX 24pin+8pin供电口都被小型化成4pin+8pin,就连BIOS电池也给竖了起来。
甚至许多常见接口比如8643或8087 minisas都换成更小型的oculink了。
m.2插槽也不全力支持22110,只能全力支持2280的m2固态硬碟。但作为三台伺服器必备的IPMI功能倒却是完整的保留了。
SSD上的4根缓存插槽也从台式机缓存槽缩小到笔记本缓存槽,给了完整的4通道,而不是X10SDV这块SSD上的4槽2通道。一个字总结这块SSD,是“妖”!
存储方面SSD自带1个m2插槽,和2个oculink插槽(sata或PCIe模式)。Sata模式下,最多可以全力支持8个Sata硬碟。PCIe模式下可各连一个nvme固态硬碟。最初我的设想是组三台8盘位的NAS,毕竟盘位多是好。但仔细想来8盘位NAS的SSD区域空间可以满足MATXSSD或ATXSSD的安装,显然ITXSSD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于是就把目光锁定在了4盘位机壳,计划打造出三台高操控性钢炮NAS。
只不过4盘位机壳市面上也有许多,比如万由的410、勤诚SR301、迈K1(超微),还有许多工控机厂商也出了许多公模的NAS机壳。但看上看去最后目光却是停留在MS Gen8和迎广MS04这三台曾经使用过的机壳上。并非本人恋旧,而是Gen8到目前为止依旧是我认为最好看的4盘位机壳,银黑的色彩搭配甚是经典,这也是最后一代硬碟托架未被阉割的微服机壳。而迎广MS04的做工和用料都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在铁皮NAS机壳里如果仅次于Gen8的用料水平,而且全新机壳比二手9成新的Gen8还昂贵。Gen8要上itxSSD,必须更换SSD托盘,原装托架改itx会存在遮挡第一排I/O的问题,如果使用网友DIY的托盘,又有点太软。其次,硬碟笼背板也是一个问题,原装只不过是转接线固定到几块金属板上,并没有背板的概念,而且使用的是minisas 8087接口。如果用X570D4i,8087接口需要再转接一次。更好的解决方案是更换几块硬碟笼背板。之前在海鲜市场闲逛的这时候,看中几块堆料堆得比较狠的背板,使用了一个minisas 8643接口。对于X570D4i这块SSD而言,一条oculink转8643的转接线就可以连接。但Gen8的背板一般都是个人玩家DIY的,这块我看中的背板目前卖家开价200,感觉略贵。MS04是一款标准伺服器机壳,不需要像Gen8一样考虑各种Mod方案,更省心。不过如前所述,MS04唯一的缺点相比Gen8来说,却是外观没Gen8那么如我心意。
最后让我下定决心让我选择MS04这机壳的只不过是他的原厂SAS背板。要说,是上面这块背板,这块背板才是MS04恰当的Makarova。不过这张非官方图中少了背板上附带的散热器。这个可以看我后面的MW实拍图片。
在我几年前安装第三台MS04的这时候我就知道迎广为这个机壳还设计过一款SAS背板,但是当时对SAS背板没有太大需求,毕竟SSD上都是sata口,SAS还要考虑反向转接,所以这台机壳默认配的是4个sata口的硬碟笼背板。但是这也导致了MS04一直存在一个被人诟病的问题,是硬碟笼的散热。MS04在机壳的两侧都有进气孔,而机壳散热器距硬碟笼背板位置也非常远,所以导致大量的风都是从两侧的进气孔流入,硬碟笼进风少,导致硬碟容易温度偏高。所以国内销售的MS04,卖家都早已把两侧的进气口封死了,强迫风道从前部进入,改善硬碟散热。
但迎广的这块SAS背板上,原装附带有一个散热器,通过导风罩直接从硬碟笼抽风,这样硬碟的风道问题就彻底解决了。而且硬碟笼的出风几乎正对着机壳的12cm散热器,所以硬碟的风道非常好。
此时我才明白,原来迎广把这款机壳拉长,是为了给硬碟笼散热散热器留出足够多的位置,改善硬碟的散热而设计的。而且使用了SAS背板后,硬碟笼的风道不再是问题,机壳两侧的进风口可以重新打开,给SSD和PCIe插槽补充散热风源。
但是这款SAS背板因为没什么市场需求,所以非常难找。最后也是凑巧,我在B站上看到了一个MW视频,UP主使用的是这款SAS背板。
更巧的是这个UP主的淘宝店铺我之前购买过益衡控制器和810a机壳,淘宝店铺叫优易科技公司。卖家人非常Nice,之前我的三台工控机壳本应购买1U控制器错买成Flex控制器,申请退货,卖家还特地打电话来和我沟通退货事宜,同意退货也非常爽快。而此次购买MS04机壳的这时候,关于包邮和退货运费的店铺规则也特地打电话来和我解释清楚,体验整体很好。此外,我在TANK电玩家购买的益衡控制器,到手看到也贴了他们家的标签,之后和他们确认过,确实tank家也是从他家进货的。
扯远了,当时看到这段视找不到这块背板。 不过,这块背板确实不算昂贵。我认为,好不好装只不过是衡量一款机壳设计好坏的评价标准之一。要把机壳设计得“好装”,只不过并非是一件易事,需要机壳设计时不仅仅考虑不同部件的空间布局,还要考虑如何能够把部件方便的安装进去,不会产生太多的干涉。包括该怎么样拧螺丝,拧螺丝的操作空间是否够,部件安装的先后顺序等等。而这方面只不过是时下许多DIY NAS机壳设计这时候最欠缺的。这里我并不是说DIY NAS不好,我自己也使用了三台DIY NAS机壳,但是品牌机壳厂家出品和个人DIY的机壳MW难易程度上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就拿MW时间来说,此次组装的这台MS04,我仅仅花了20分钟就完成了整机安装,而在安装DIY NAS机壳的这时候,差不多花了我一整天时间,特别花了许多时间把机壳整个拆散,然后在用中低强度的厌氧螺丝胶把机壳主体结构上的螺丝紧了一遍。
除了硬碟笼的4个可抽取式3.5寸硬碟位以外,机壳还内置了两个硬碟位。一个位于硬碟笼顶部的2.5寸硬碟位,通过一个硬碟安装支架安装到声卡的位置。之前曾经考虑过在这个声卡位置安装一个ICY Dock的超薄声卡位固态硬碟安装模块,后来因为价格放弃了。在硬碟笼的前部,可以悬挂固定两枚2.5寸或3.5寸硬碟。固态硬碟怎么装都可以,但我对于这种单侧悬挂安装3.5寸机械硬碟的方式却是存在许多小顾虑。
目前这台NAS是三台7盘位NAS,其中4个3.5寸抽取硬碟位,1个2.5/3.5寸内置硬碟位,1个2.5寸内置硬碟位,1个m2板载硬碟位。但只不过我心目中这台NAS最完美的样子是6盘位NAS,通过oculink转U.2和m.2转U.2两条线连接两枚U2企业级固态硬碟做缓存盘。
此外,这款机壳的走线设计也做的非常的出色,控制器侧有比较大的空间可以用来收纳过长的线缆。背板供电和内置两个硬碟位的供电线也都可以非常方便的从硬碟笼上部的走线孔进行走线。我贴了几个束线器帮助固定线缆。
在SSD散热方面,我依旧使用均热板+3M双面胶+A9薄款猫扇的组合,只不过是用3m胶带直接把猫扇黏在散热器上,实际用下来非常好用。A9 Chromax实际上不需要延长线就可以够到CPU散热器插槽,但风扇的安装位置需要调整得稍微歪许多。由于没有多余的散热器线缆,看起来就很舒服。
除了常见的开关键、重启键、杀青指示灯、硬碟指示灯以外,机壳还有LAN1/2、Fail和ID指示灯线,非常的齐全。目前X570D4i这块SSD,除了ID LED无法连接,其他背板灯线和开关线都可以连接工作。
X570D4i-2T这块SSD确实和这个机壳非常匹配,我甚至有一种错觉,这块SSD设计的这时候,是不是是参考了这个机壳。m2插槽的位置,刚好在硬碟笼背板和机壳散热器中间,在安装M2固态硬碟的这时候,螺丝刀可以直接从散热器中间拧紧,完全没有任何干涉。
这里却是要提一下机壳主散热器,据我观察这个机壳的空间如果足够多安装120一体水冷,冷排进出水管位置可以放在PCIe插槽侧上方。但是如果使用SAS背板后,再安装冷排,会出现两个散热器靠的太近,硬碟风道会被进一步加强,但其他SSD区域的散热可能会被削弱。而且MS04是抽取式的SSD安装方式,安装水冷后,会对SSD抽取产生干涉。所以考虑再三,我放弃了上一体水冷的方案。
再来说一下这块SAS背板,背板的接口是一个MiniSAS 8643接口,通过oculink转8643线连接SSD。这块背板上集成了一个蜂鸣器。当检测到硬碟温度超过设定阈值时,背板会发出警报音。
在控制器上,选择的却是益衡7025B这款250W的控制器,经过简单估算,只要不上特别变态的显卡,供电方面如果是不成问题的。考虑到这个机壳只能插单槽刀卡,实际又能有多变态?此外,静音是选择这款控制器的另一个考虑因素。为了节约钱,没有改模组,所以这款控制器一共引出:ATX 24 pin x1,CPU 8 pin x1,一拖二sata供电线 x2,一拖二大D供电线 x1,共5路供电线。实际使用下来,空置了一路一拖二的sata供电线,用扎带捆扎固定在控制器后侧。
这款机壳理线难度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因为考虑到SSD抽掉的设计,所以不论是USB3.0线,却是背板连接线都留的比较长,需要SSD安转到位后,在用扎带捆扎。由于机壳270的深度,SSD安装到位后,在SSD前方还有几块较大区域,未来也可以考虑在这个区域用3M双面胶固定12枚A6x25猫扇来加强机壳内部空气循环,这个视夏季SSD温度表现再说了。
接下来是电脑安装完后随手拍的几张照片,供各位值友批评指正。
最后附上整机配置清单:
SSD:Asrockrack X570D4i-2T
CPU:AMD Ryzen 5 5600G
缓存:8GB Samsung ECC笔记本缓存 x4
散热:政久115x均热板散热器+猫头鹰A9x15 Chromax散热器
机壳:迎广MS04 (SAS背板)
线缆:Oculink转4Sata转接线x2,Oculink转U.2转接线x1
控制器:益衡7025B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