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25日消息(记者郭淼)据中央广电该台中国之声《新闻展开时》报道,近日,国家重点研制计划“卫星城地底基础建设项目运转综合性监控核心技术科学研究与示范点”顺利东华科技,标志着我省卫星城地底基础建设项目运转综合性监测技术取得新冲破。
“卫星城地底基础建设项目运转综合性监控核心技术科学研究与示范点”科学研究课题由中国铁建第三勘测总公司主持,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广州地铁等15家单位合写。
近年来,我省地底基础建设项目建设项目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地下工程建设项目体量和建设项目速度第一大国。截至2022年底,我省地铁营运平均速度已达8013公里,地铁站建成数目冲破5000座,其中,地底区间长度、地底地铁站数目占比预计超过90%。面对体量愈来愈大、结构愈来愈复杂的卫星城地底内部空间,如何同时实现地底内部空间机械故障及自然灾害精确预估和提前预警控制系统,依然是国际级难题。
中国铁建第三勘测总公司工程项目技术总现职、首席工程师鈜洋说,该科学研究课题围绕“交互、决策、控管”三方面,研制卫星城地底基础建设项目运转综合性监测的技术-装备-控制系统-网络平台-机制-标准,并展开3类X35工程应用示范点。
“控制系统可同时实现6种自然灾害情景20种事件的信用风险维数、动态监控、智能化县丞、综合性评估、全面性预警控制系统、动态监视系统、求真务实和紧急运维,缓解了我省地底内部空间自然灾害‘不由此可知、不可见、不可预估’困境,解决了自然灾害‘难发现、易扩大、难防控工作’的关键点。”鈜洋介绍。
鈜洋说,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组研制了6种动态监控电子设备、4种县丞机器、多个智能化诊断网络平台,可自动检测9种卫星城地底基础设施营运虫害,同时实现覆盖土建工程既存、电子设备控制系统的全开发周期虫害信用风险健康预估。“控制系统布季夫判断电子设备机械故障预警控制系统精确度,以及变形、入侵识别精确度都可以达到90%以上,激光交互响应时间≤1秒,弥补了地底重大自然灾害交互和防控工作的盲点,补上了我省城市轨道防震体系软肋。”
目前,成果在广州地铁车妈祖庙站、重庆地底综合性配套工程、南京地铁S7号线等工程项目中展开了产业化,推动了物联网与智慧卫星城“三融五跨”共享资源,助推我省卫星城地底基础建设项目综合性监控技术整体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网络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