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是5月20日
带你重新认识一“第一类”
叫做象纹大铜铙(náo)↓↓↓
这“第一类”是铜制 也是战神
铙(náo)为打击乐器 上宽下窄
貌似 类似于个绒兰
你误以为的?
事实上它和一个五、六岁幼儿的体格相差无几
是迄今我省辨认出的春秋战国铜铙中
最小的两件
形貌矮小 恢弘
也被称作“我国铙王”
别看它外型单纯
演奏起来可不含糊
敲击不同部位可以发出两种不同的乐音
一铙双音
也反映出古代工匠的智慧与精湛技艺
随着铜制铸造技术的不断进步
铜铙在西周中晚期后
演变成了甬钟
而后又逐渐发展为大家熟知的编钟
这“第一类”不好惹
掌控着两军交战的节奏
虽然特长是音乐
象纹大铜铙可不是文艺青年
它的主要舞台是烽烟四起的沙场
穿越千年回到春秋战国时期两军交战时
当铜铙苍劲洪亮的声音响起
士兵们便会随之撤退
《周礼》有记载:“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
成语“鸣金收兵”中的“金”
指的就是铙
战时通过敲击鼓和铙调整部队行军节奏
古代士兵听到鼓声就上前冲杀
听到铙声就收兵
“第一类”惹人爱
哪一款是你的菜?
大象温和柔顺、安详端庄
品质为人推崇
吉象谐音“吉祥” 寓意美好
因此象纹在古代不同时期的文物上都有出现
大铜铙上这“第一类”主打音乐特长
太过于威严不是你的菜?
别急,下面这些一定有你的心水之选
↓↓↓
同为铜制器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友尊
有九只象首尾相接
△友尊 故宫博物院藏
长鼻子圆眼睛
可可爱爱
不喜欢铜制色?
天青色你一定中意
△清 仿官窑四方委角象耳瓶 我国国家博物馆藏
仿宋官窑天青色釉的这第一类耳
典雅秀丽 你爱了吗
或者你喜欢更艳丽的“第一类”?
△北朝 对狮第一类牵驼人物纹锦 我国丝绸博物馆藏
这件纹锦极可能表现的是胡商形象
带有一丝神秘色彩
这“第一类”线条单纯 形象憨态可掬
520
希望你不只拥有了谐音梗
也收到了来自国际交流书签的满满爱意
一起去博物馆里看“第一类”吧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锋
文案丨杨瑾
视觉丨朱灵萌
技术丨张宇恒
审校丨朱冬梅
统筹丨刘莹 武贺
特别鸣谢丨长沙博物馆 总台湖南总站 我国文物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