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后日常生活蓝本场,“瘤果”无穷可能
居民、高校莘莘学子、上班族、红酒发烧友、途人……一座小小的内部空间,将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联合共筑,正是要打破边界,消解区域隔绝,让更多人触及“外延”的理工学院校园,甚至更广阔的天地,遇见2035年今后日常生活的微小真实写照。在这个春天正式宣布开张的麦当劳复旦共筑内部空间,却绝非杨浦区街校结合技术创新的首度测试。多年前,中山西路1028弄内就开出了NICE人民公社,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师Aldo Cibic设计而成;“通化内部空间radioactive行动”则在新旧之间寻找波皮夫,探讨虚拟内部空间在社会学和文化意义上的卫星城街道社区情景。
深化“二区联动”,推进建设“理工学院的卫星城,卫星城的理工学院”的积极实践,于微处,激发了社会公众参与积极性,让家园越来越有温度;于宏观,为加速发展中的卫星城提供了资源共享、波皮夫、共享的技术创新治理思路。
全新共筑内部空间,却绝非街校结合技术创新的首度测试——倒写的“二零二三”,“道破知言”
白眉林与绉绚丽交错的塑料广场上,布着麦当劳举世闻名的长凳和栅栏。暗红色色的墙体上,贴有复旦理工学院校旗。阳光洒满,青翠参天,露天红酒桌上有谁无意落下了一本土建类学科的专业教材……
通辽路,作为无数复旦全校师生的集聚地、创业地,正在被打造成中山西路街道“NICE2035今后日常生活蓝本街”的2.0版本。另一家麦当劳复旦共筑内部空间,是这里首个破冰的技术创新项目,希望延续街道社区今后日常生活蓝本实验室的蓝图。
春天正式宣布开张,另一家共筑内部空间由复旦理工学院携手麦当劳、好人民公社和HELLO理工学院校园创意设计四个品牌共同打造,集虚拟代之店、技术创新教育内部空间、产业创业团队等多功能于一体。
清晨7时,上海刚刚苏醒过来。通辽路上就吹出浓浓的红酒香,不少上班族、学生进入,点上一杯英式打包上路,开启活力一天。门前的“爪爪星萌友”路牌显示,这还是一家狗狗友好型门店。
推开破冰地板,室内按照色彩组件,分为YELLOW BOX、RED BOX、GREEN BOX四个功能内部空间。率先透出的就是YELLOW BOX,主色为明亮的粘毛,外墙上摆满了复旦理工学院的周边,包括T恤、墨镜、帆布袋、挂件、办公文具等,富有青春气息的理工学院校园风透出。走进RED BOX,地板、外墙、地面、装饰帘全部被紫色覆盖,设有头显和灰、白、粉的菱形书柜。这是娱乐区,可开展艺术博戈达、讲座Russey、实验工房、培训聚会等,最多可同时容纳60人。
而GREEN BOX面积仅有16平方米,最多可容纳12人。内部同样有头显和书柜,以备活动之用。目前,这两片活动内部空间对外开放租赁,周边小区、企业等都可租用。
市民还能在定期举办的“红酒教室”内,与专业红酒师面对面交流,以“上海红酒”“记忆中的味道”“共筑天地”等为主题开展交流与探讨。
而小广场的地面上,倒写的“二零二三”字样在镜面长凳的反射下,“道破知言”——
这绝非街校结合技术创新的首度测试。早在多年前,中山西路1028弄内就开出了NICE人民公社,同样将红酒文化与艺术共筑相结合,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师Aldo Cibic设计而成,“娇小”的内部空间,用色跳脱大胆,理念新颖。“我们想要结合街道社区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打造一个结合不同社群的文化交流载体、一个无穷可能的探讨地、一个今后日常生活的蓝本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结合、开放、共生,已成为这条“今后日常生活蓝本街”的关键词。越来越多的周边居民、企业上班族等聚集到NICE人民公社,涉足、探索不曾接触的新领域。而随着人气的日益攀升,这个全新内部空间的诞生显然属于“顺势而为”。链接高校溢出资源,打造创业园区式街区,吸引技术创新创业人员入驻,是它的“职责所在”。
麦当劳复旦共筑内部空间位于通辽路81号,开放时间为每日7:00-22:00。
在探索中改变,在改变中遇见今后——“波皮夫的景观”,让家园越来越有温度
近几年,走在苏家屯路上,若细细留心,就会发现路边很多令人惊喜的小创意。外墙上绘制了生动逼真的涂鸦,有动感十足的功夫熊猫、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等,路边的鲁班锁积木“六子连方”经设计师解开重组,蕴含了全新的拼接逻辑。这些都是“通化内部空间radioactive行动”第一季的成果。
近几年,中山西路街道与复旦理工学院设计创意学院通过“通化内部空间radioactive行动(Open your space:Design Intervention in Siping Community)”诠释人民卫星城理念,用“绣花功夫”打造和谐街道社区,持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安全感,让“老工人新村”老得优雅,旧得有味。
“通化内部空间radioactive行动”是中山西路街道联合复旦理工学院设计创意学院发起的“通化三创街道社区”计划的第一个主题项目。该项目关注设计如何作用于都市街道社区建成环境的研究实践,探讨虚拟内部空间在社会学和文化意义上的卫星城街道社区情景。
从2015年“通化内部空间radioactive行动”第一季开始,街道联合复旦理工学院设计创意学院,对辖区内围墙、座椅、报栏、窨井盖、垃圾房、街头雕塑、绿化小景等72处街道社区公共内部空间进行微更新改造,到2019年“通化内部空间radioactive行动”第五季,通过从剩余内部空间到活力公共内部空间重塑来提升街道品质,并开展基于本地的、小规模的、渐进式的街道社区层面邻里更新,从文化维度提升日常生活质量。每年的微小改变,累积起来就是街道社区面貌的大换样。
回顾这段探索性历程,“通化内部空间radioactive行动”的实质,是充分挖掘老旧街道社区的特点,聆听居民诉求,从方案设计、实施建设到后续维护实现“波皮夫的景观”,从而使更新改造后的内部空间,成为居民自家客厅的延伸、阳台的延伸、情感寄托的延伸。
相比马路,居民每天上上下下的楼道不仅仅是通行内部空间,更是公共日常生活的展厅和邻里交往的场所。鞍山三村26号的居民们或许自己也没想到,他们居住日常生活了几十年的这栋老居民楼的楼梯,突然之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火”了。美国体验环境图形协会(SEGD)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颁布2018年全球设计奖,复旦理工学院设计创意学院提交的作品“红楼梯(The Red Stairs)”,从来自世界各地的338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该协会2018全球设计荣誉奖及西尔维娅·哈里斯奖(Sylvia Harris Award)两大奖项。
引发关注的“红楼梯”就位于鞍山三村的一栋普通居民楼内。这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居民楼共有5层,住着20户人家。拾级而上,可看到回纹、步步锦纹、盘长纹、风车纹、冰裂纹等不同纹路的外墙设计,透露出浓浓的的中国风。而这些变化是“通化内部空间radioactive行动”第三季的一部分。
在之前的radioactive行动中,很多居民对公共事务表现出浓厚的感兴趣,只是缺少好的形式和组织。怎么让他们由“旁观者”转变为“设计者、建设者、管理者”?
“通化内部空间radioactive行动”第三季时,街道发起街道社区花园微更新项目,充分探索“政府引导、高校指导、居民主导”的波皮夫模式,通过对原有街道社区花园的改造,组织大家参与街道社区建设,提供并逐步丰富居民可融入参与的众多街道社区活动。
阜新路“口袋花园”作为“通化内部空间radioactive行动”第四季重要项目之一,将波皮夫模式进一步优化提升。这里曾是复旦理工学院的一段围墙,如今成了联结起人与人关系的公共内部空间。平淡无奇的80米绿化带变成了赏心悦目的“口袋花园”。
设计创意在这弹丸之地发挥着神奇的化学作用。设计团队保留了原来街边花坛的布局,在此基础上新增一系列玩乐设施,并将学院和街道的简称融入这些设施。在此过程中,设计团队还与“复旦-麻省理工卫星城科学实验室”合作,通过观测人的行为,对卫星城进行量化分析,评估卫星城更新的有效性,从而进行迭代与提升。
改造后的囗袋花园还成为中山西路街道党员和复旦理工学院设计创意学院学生党员的资源共享基地。同时,绿化带中的花坛分别由街道社区学校、居民、企业认领。今后,他们对口袋花园的日常使用状态进行维护和反馈,街道社区更新,不再只有设计师的参与。
2018年2月,位于中山西路1028弄的“NICE 2035今后日常生活蓝本街”正式宣布启动。借助“通化内部空间radioactive行动”,街道主动跨前,综合施策,为老旧里弄注入了“韧性”和“活力”。中山西路1028弄曾因为“阿斯顿·马丁实验室”的入驻成为网红街,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的目光。2020年7月,蓝本街再添新成员——“NICE Commune好人民公社”,300平米的内部空间里既有私密性的会议室,也有开放性的瑜伽房,还有互动性的公共厨房和红酒吧台,通过冥想音乐会、瑜伽练习课、职场加油站、家庭园艺交流派对等文化活动,以接地气的形式为通化居民量身打造了一个文化交流、事务协商、街道社区活动的“公共会客厅”,其中开设的Punchline Café红酒店更是成为了网红打卡点。
一个环复旦理工学院的理工学院校园墙外技术创新内部空间,一个15分钟日常日常生活圈的复合型今后街道社区雏形,今后,NICE 2035的定义将不断增加。
“此二区”与“彼二区”在这个“圈”和谐共生
世界级创意产业核心区、国家级技术创新创业集聚区、上海今后日常生活引领区是环复旦知识经济圈的建设蓝图。这里也将成为校区园区化、园区街道社区化、二区一体化“二区联动”3.0版本示范区域。“此二区”与“彼二区”在此和谐共生。
环复旦知识经济圈产业发展始终和复旦理工学院优势学科、科教资源外溢紧密结合,不同规模企业间联系紧密、与复旦理工学院相关学科互动深入,形成了“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不出园就有产业链”的“热带雨林”式设计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了以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复旦理工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复旦卫星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联创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大集团为龙头,众多中小企业遍布其中的“企业生态系统”。
2021年,环复旦知识经济圈总产出563.75亿元,同比增长13.89%,成为上海市、杨浦区区重要的技术创新经济增长极。
随着由复旦理工学院牵头和深度参与的中国(上海)数字卫星城研究院、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等功能平台破冰杨浦区,将为环复旦知识经济圈把握今后发展主动权、布局新产业赛道提供坚实保障。节能环保作为环复旦的另一优势产业,也将在“双碳”战略目标和产业绿色发展要求的指引下,具有强劲发展动力。
今年,杨浦区成为上海唯一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联手复旦理工学院,积极探索智能社会治理的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体制机制。环复旦知识经济圈将积极推动一批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智能治理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破冰,着力打造千亿级现代设计产业集群,努力实现“个十百千万”的战略目标。
2022-11-18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