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第三卷
译者:高诵芬 朱家祯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0月
陆游消逝,六时辛酸,白水动荡不安,匆匆五十年。
第一部《闲第三卷》,光阴流离。译者高诵芬出生于杭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历经成长、娶妻、战争、动荡不安,晚年漂洋过海侨居东港,在儿子朱家祯的协助下写就此书。
老人家这般地讲起家乡的四季习俗、人事变迁,及家族企业五十年的巨变与辛酸。文字似如一之水,细节皆亲情,处处是二十多天留下的痕迹。
这是第一部或者说属于“人的文学”。老人家书写甚至于的胡魁,包括此时此刻的家族企业、人情、往事,回忆家乡四季的习俗、乡土、风景。丁年,结婚娶妻,普通人家,不拘小节斗智斗勇……在秩序之中把一生过得清贫。日子如流水,老人家用思想感情打穿了它,清澈人字果。
全书收录于100余件珍贵黑白照片,再现五十年图像,钟炳昌传统我国之亲情历史记录。
《烟花二十六味:集市·餐桌上·食材与人》
译者:三三
日常生活·读书·国语日报商务印书馆/2021年10月
食材自何方生长?感官从何方而来?
二十六篇“色、香、味”铁口的饮食笔记,从产地、集市、宴、特色小吃、餐厅等不同视点,呈现我国六个富含特色的感官目的地:南京、苏州、衢州、四川、汕头、云南。译者深入大街小巷,发掘城市角落,将酱料、香味、集市等日常的生活表层与暗藏的历史、地理、文化心理有机关联,从美味佳肴的辛酸咸到集市上的牛马海产果蔬,一饭一食都具有新鲜的时代感。通过译者的走访和录,食材之味与一生之味或者说相融在一起,日渐远离的烟花香味又有了崭新的面貌。
译者三三,入行十七年,采访脚步遍及我国大部、欧洲、北美、东南亚及大洋洲等地,擅长发掘餐饮业背后的酱料进口商品,醉心于在大街小巷、闹市区菜市场、蚯蚓肉包、山间农田间历史记录真实的感官故事。
而且文字也极有个性。比如说南京,“滚烫的阳春面,滑嫩的鸭血汤,斩只鸭子拎回家,这就是独特的南京香味。”“在南京人的心目中,国泰民安的意思就是天天都有鸭子吃。”说衢州:“在汕头人心中,吃牛根本等不到什么排酸期,四至八小时之内上桌,越早肉汁越充沛。”说云南:“在云南,天上掉下一滴雨,落在地上就生成一朵菌。对于离不开养殖大棚的城市人而言,野得像本‘天书’。”又毒又精准。
《椿树峁》
译者:谢侯之
中华书局/2022年08月
五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大风将尘土和几个中学毕业生卷到黄土高原的椿树峁。在这里,他们掏地,开荒,修梯田,办乡学,给娃娃们讲“古朝”,借衣服给后生娶婆姨;他们学会了炒洋芋,做酸汤,爱上了喝烧酒,吃臊子面;他们在雨里读巴尔扎克,在窑洞中研讨物理假说……这些经历给他们饥饿、寒冷、迷茫的苦难岁月以慰藉和希望。乡民的善良真朴,打动了怀揣不同梦想的知识青年;知识青年也在对高原的敬畏中,理解了渺小与永存。
但对于一生中那段特殊经历,译者既无哭天喊地,也无激情燃烧。他善于把平淡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描写得生动、有趣、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如因为饿而导致的一系列关于吃的故事,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笑中含泪。
读完本书,会让你感动于陕北淳朴善良、豪放热情的乡民;感动于一群灵动可爱、渴求知识的孩子;感动于那些在逆境中执着于改变命运的青年,“即使只有百分之零点一的机会,也要做百分之二百的努力”。
书中还运用了当地方言,生动再现了陕北地区的风情日常生活画卷。正如读者评论说:“陕北的香味太足啦,婆姨、老汉、碎娃、队长、书记一路道来没啥刻意,个个都活生生的,让人感觉是身临其境。厉害!(周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