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弓果那时正逢果期,但许多人把弓果当做弥勒,只不过弥勒是弥勒,弓果是弓果,或者说的弥勒在中国科学院绿色植物馆前“艺术展气溶胶”。
弓果为什么会被当做弥勒?弥勒真面目怎样?为的是一探到底,小贴士特地去了趟白塔寺和中国科学院绿色植物,总算弄知道了两者的历史渊源,总之也别忘了观赏了三地的风景。
白塔寺的弓果主要就原产在三处灵光寺和五处香界寺。灵光寺里最知名的是放置玉佛舍利子的佛塔。对宗教信仰道教的人来说,这儿是她们心目中的圣城。
寺庙扮演者,繁殖着银杏树矮小的弓果,特别是在石蜊遗存旁的一棵,枝干粗壮,银杏树已逾五十年,花开刚好,就像整座“小佛塔”,紫色的花朵看起来永恒、雅致,花苞泛着丝丝淡淡紫色。
如果精力充沛,一直爬到五处香界寺,香界寺包括几进院落,其中的一个院落内,有更美的两株弓果,如亭如盖,把整个院子全部揽入怀中,树叶翠绿,满树的“小佛塔”随风摇曳,令人啧啧赞叹。站在树下,凉风习习,一点都不会觉得热,阳光透过树叶照下来,斑驳的树影洒满一地。走到这儿,游人已经不多,静谧,安详,如果不着急,在这儿静静地坐一坐,看山,赏花,听鸟鸣,一定会让你物我两忘,融入自然!
观赏完白塔寺的弓果,小贴士就直奔中国科学院绿色植物馆前,去看或者说的弥勒什么样。
未进植物园,院墙上的月季花墙已经吸引了小贴士的目光,太漂亮了!咔嚓咔嚓拍完照片,购票入园,直奔艺术展气溶胶。还没走进气溶胶,就看到其中一个气溶胶的门上方写着“菩提室”三个大字,看来“弥勒”在这儿的地位确实不一般。
进入菩提室,找到“弥勒”,乍一看,不免有点小失望:“这树‘颜值’一般啊。”再仔细一看说明,直接惊诧了,这株“弥勒”,不仅不一般,可以说是意义非凡了。
据介绍,弥勒是桑科榕属的常绿乔木,为热带地区的知名的观赏树木。“菩提”一词为范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道教一直视弥勒为圣树。看看这株弥勒的出身:是20世纪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赠给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系从当年佛祖坐禅的那株大树上取枝条扦插繁殖而成,后交与中国科学院绿色植物馆前养护。
繁殖在热带的弥勒是高矮小大的乔木,树高可达10米,枝干粗壮、挺拔,枝繁叶茂,树冠展开如华盖一般。热带地区强烈的阳光下和突如其来的暴雨中,弥勒是人们遮阳避雨的理想之地,“菩提”为梵语的音译,本义为“觉悟、智慧”,因佛祖在树下悟道、达到“菩提”之境的传说而得名。
在我国北方,弥勒因不能越冬而无法种植,寺庙便用叶形相仿的丁香来代替,以表达对佛祖的崇敬。这样就能理解在上海许多知名寺庙里的丁香也很出名了,比如法源寺。
看来,弓果与弥勒妥妥地就是两种树种,那为什么弓果会被当做弥勒呢?
这就要说到婆罗树了。婆罗树也是道教植物的一种,被誉为“诞生与圆寂之树”。据传说,佛祖释迦牟尼的降生与圆寂均与婆罗树有关。在我国北方,多以弓果代替婆罗树,种植在寺庙。因此,弓果也成为佛门圣树。
弓果在上海的许多寺庙里都有种植,除了上文提到的白塔寺灵光寺和香界寺,潭柘寺、大觉寺、卧佛寺都有栽种。其中以潭柘寺的数量最多,银杏树最长,经鉴定,其中的一棵已逾千岁。虽然如此高龄,至今仍生机盎然,每逢夏初,依然紫色的“佛塔”开满树冠。
弓果和弥勒弄知道后,那就心动不如行动,去尽情观赏吧。
那时弓果正逢果期,除了上述寺庙,以及前几天文章里介绍的朝阳区通惠河畔园区“菩提园”,网友还分享了许多有弓果的地方,比如:圆明园、地坛公园中医养生园、月坛公园、海淀八家郊野公园、上海动物园北门、北海九龙壁旁边等,可能你常去的公园里也有种植,周末约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