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码,3个月募了70亿 | 大事发声

2022-12-16 0 739

Q4终于热闹非凡了,又一家VC成功完成定增——源代码刚刚宣布停用了毛焦尔港币公募基金,体量70亿。

狡蛛属,先“译者”新闻公函,我列一下关键点。

首先,体量翻番,过程成功。

体量70亿,相比上三期(四期)的38亿接近翻番,定增工作效率很高,原话是“从正式开始到成功完成约莫了三个半月”。

一位LP朋友告诉我,源代码下期港币公募基金在定增消费市场可以用“火热”比喻。这一现象主要得力于前五集港币公募基金有两个事例表现,特别四期港币,两个事例数据很漂亮,大幅冲高业绩,让源代码这波定增展现出了极强的名气。

第二,LP成份有变化,色泽依然极好。

除了机构资金和母公募基金,源代码特别特别强调了新增的三类LP,一是近10家信托公司,二是市级鼓励公募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公募基金)。后者的意义不约勒,单说险资,险资是深公文包,更是中长线资金,众所周知对GP是最平庸的X201i快捷键,而源代码竟在巴杜尔公募基金纸制夺下近10家险资,这肯定不会是耐人寻味,唯一的解释:制定了明确的定增方向,并且执行妥当了。

隐晦点,我给个个人理解的表述吧:源代码是去年定增消费市场上“最能打”的GP之一。

第三,定增节拍快速。

消费市场上的颈部公募基金多数保持着“隔年募”的节拍,源代码此前港币公募基金的节拍如下表所示:2014年1.5亿,2015年6亿,2017年15亿,2019/2020年38亿。换句话说,依照譬如节拍,依照信用卡业务的节拍,源代码毛焦尔港币公募基金应该在明年发,但历史事实是,去年三季度快速成功完成了。

这两点很重要,具体我们放前面说。

第三,特别强调了“晚期”和“科技驱动力”。

以前“三横九纵”的投资产业布局,“晚期和转型期相结合”的阶段策略,本次仍未提到。源代码此次提出了个“投早、投小、投科技”的口号,着重盘点了其在产业数字化、技术创新、生命科学、绿色发展和大消费两个领域的产业布局。

关于“三横九纵”,我的看法和以前一样:太宽泛,不确切。这次传播口径上的变化,可能意味着曹毅想得比前两年又更清楚了一层。

最后,依然花大篇幅特别强调投后。

比较特别的是,源代码的投后的“产品”属性越来越强,追求“体系化、产品化”,还建立了模型,构建了框架。

我对投后还有个“但是”要说,容后细表。

以上是“公函译者”,接下来我们把关键点摊开,逐个谈。

定增节拍

经此一役,源代码的管理体量来到350亿,已是VC 2.0中的最大一家。

先把颗粒度放细一些,以过去一年为时间样本看看?

先看团队体量,去年同期是近80人,现在已超100人;投资节拍,去年同期portfolio近200个,现在已超300个,约略算下来,一年投出100+;去年四期港币之后aum 约185亿,中间成功完成10亿美元定增,来到268亿,如今再加70亿,aum达到350亿。

团队扩张和出手节拍积极,更积极的是募资。回到上文未解的问题,源代码为什么加快港币定增节拍,直接把周期压缩一半?

要知道,去年的港币定增消费市场充斥着大玩家,画风很“卷”,竞争激烈。按我们前文的说法,源代码按譬如节拍应该是明年定增,去年入场显然是主动选择。

好,既然有了“主动”,就得有“动因”。

我的看法,动因有三:

一来,对定增能力有自信,不怕“卷”;

二来,港币消费市场的投资和退出优势逐步走强,积极把握看多中国的大方向;

以上这两项都是客观情况;

第三,主观来看,对于一家颈部VC而言,当下照着策略容量的上限储备充足弹药,长期来看可能会是一个分化节点,是长跑拉开距离的“小赛点”。

关于公募基金体量,公函有个说法是“继续保持公募基金体量在合适体量”,我得到的信息是,下期港币公募基金的认缴数额一度超过100亿,源代码选择叫停,最终把体量控制在原计划的70亿。

组织进化

不过最近这一年,源代码给我印象最深的还不是来自定增,而是组织结构的进化。体量是“果”,值得追溯的是“因”。源代码2014年起家,至今7年,它的进化速度是怎么来的?要知道风险投资可不是个很有活力的行业。

那位说了,我们真的要聊组织进化这种又“软”又“虚”的话题吗?

诸位别急,源代码的进化,我还真能给你聊“实”了。有理有据,两个层面。

一是垂直赛道的表现。

我以前对“三横九纵”这个说法的解读是“又热又全”,但缺乏明确记忆点。而去年源代码在消费赛道的表现让我记忆犹新,特别是两个案子——最早一批捕捉“半水下”的兰州拉面陈香贵,2019年在茶颜悦色的融资窗口停用之前投了进去,没有相关产业布局的情况下,又与高瓴同步投资了潮汕美食品牌仙味爷爷。

“先人一小步”是结果,但在背后,进什么赛道?入口怎么选?码多少人?投多大体量?如何投得进?这都是组织执行上的能力。拿消费来说,源代码之前有个说法“拉起了一个10人消费团队”——决定要投,快速攒出10个人就去投了,说白了这有几家VC当真做得到?

二是IR。

一家大型金融机构LP的朋友透露,源代码那边对接的IR,由此前的80后为主,增加了几位更年轻的90后,大家背景相似,沟通顺畅,这群人执行力极强,高效地把对口的LP全都扫了一遍。

通常来说,定增IR岗位要求资深,要稳定,要成熟,要老道,但源代码甚至在这个岗位上都有明确的进化,并执行出了结果。

改变本身是容易的,但改出一个好的结果可不容易。现在市面上好几只大公募基金的IR都招了新人,咱们未来继续观察,究竟有几家的扩招是最后真解决了问题的。

三是投后。

源代码的投后故事一直在讲,这次发公函还拉来几位被投企业CEO为投后背书,坦白说,源代码的投后确实思路越来越清晰,成功完成度越来越高。

去年10月,源代码的口径还是抽象的“特种部队(投资团队)和武器库(投后和平台)高效协作、专业分工”,去年4月,源代码提出了“体系化和产品化”的思路,并对投后动作进行了量化,“成功完成759次投后动作,形成28套完全产品化的投后服务,完善了“四横四纵”的投后服务体系”。去年更宏大——建立投后服务模型,构建了服务框架,输出了涵盖了码脑课程、公共事务、品牌公关、人力资本、组织发展、资本消费市场、商务拓展、财法税、战略发展、增长营销等10大功能模块的28套投后服务产品……

所以,我是不是想说源代码的投后价值巨大?不是。这里讲我上面给投后埋的那个“但是”。

我以前写文章谈过这个问题:对一家机构来说,投后究竟是赚吆喝还是赚钱的?到今天我仍然这样看,源代码投后的“好”,仍然是投后概念下的“好”,而目前是不能证明用商业价值量化得出来的“好”。

我的关注点在仍然在于,投后反映出了源代码组织能力的进化。

这家VC在这块思路越来越清晰,执行能力越来越强,落点越来越精准,这种组织能力的进步,想必才是真正构成了LP吸引力的部分。

一位LP曾向我感慨,现在十年的公募基金都要拿两年甚至一年的宽度评估,消费市场变化实在太快。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源代码不断强化整个组织机构的执行力和竞争力,或许真的代表了新一代先进。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