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期来宾
RT-Thread 工程项目组:主要包括熊谱翔、邹诚、邱祎、朱飞龙等人和街道社区COBOL满鉴霆、卢华中、王文。
RT-Thread:RT-Thread 是Saharanpur编程控制技术(RTOS)Mach、合作开发工具模块和合作开发人员街道社区于多功能的控制技术网络平台。与此同时 RT-Thread 也是两个模块完备多样、度可伸缩式、固定式合作开发、超高效能、高可靠性的物联网作业控制系统。
「没开放源码就没 RT-Thread」
合作开发 RT-Thread 的本意是甚么?
熊谱翔(RT-Thread 创办人):
虽然兴趣爱好及工程项目市场需求亲自动手写了两个 RTOS,在 2006 年末正式发布了 RT-Thread 的第两个Mach版并开放源码,一已经开始单纯以技师的视角去做,彼时有位看似远方的最终目标是能弄成两个封闭式,PDP控制系统应用领域的 Linux。
不过接下去一两年 RT-Thread 那个工程项目进入了两个艰难时期,因为仅仅只是两个 RTOS Mach很难得到关注,期间凭借兴趣爱好不断去做不同网络平台移植,完善功能。期间也做过一些街道社区活动,很多时候就是一些爱好者在汉堡王、KFC 这类地方 AA 制聚会交流,记得最惨淡的时候聚会只有两个人(主要包括自己)。
长时间的坚持和付出,RT-Thread 已经开始有了些支持者,然后不断有合作开发人员加入进来贡献代码和完善。ARM Cortex M3 的出现,让开放源码的 RT-Thread 走上了新的阶段,此时的 RT-Thread 已不再只是两个实时Mach了,主要包括了 Shell、文件控制系统及 TCP/IP 协议栈等,凭借低资源占用、功能多样吸引了大批的用户。

彼时是为甚么加入到 RT-Thread 的?
邱祎(联合创办人):
最初接触到 RT-Thread 是在 2006 年,彼时还在电子科技大学读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专业方向是PDP编程控制技术,那时学了很多相关的课程,写过不少代码,也通读了很多前沿的论文,很想着手写个小型作业控制系统出来,正好这时熊大在网上开放源码正式发布了 RT-Thread 0.01 版,出于爱好第一时间阅读了源码。
彼时被惊到了,一是高质量,优雅的代码风格,二是面向对象的Mach设计思想,觉得水平非常高,另外这也正是我想写的作业控制系统的样子,于是果断放弃自己正在造的轮子,加入了 RT-Thread 工程项目组,已经开始与 RT-Thread 结下不解之缘。

朱飞龙(控制技术总监):
我是开放源码发烧友,加入 RT-Thread 是为了实现开放源码事业的梦想。
满鉴霆(在读研究生):
选择 RT-Thread 的原因是它不仅仅是两个简单的 RTOS Mach,其上层还有多样的模块,Linux 的程序基本上不需要怎么做修改就可以移植到 RT-Thread 上,更重要的是它有软件包,通过软件包用户可以非常方便的使用第三方合作开发的库和包。
卢华中(软件程师):
刚参加作的时候主要做 Linux 合作开发,虽然 Linux 已经常庞和完善了,所以直处于使阶段,找不到个合适的机会参与其中。后来已经开始关注 RTOS,最早使的是 uC/OS 和 FreeRTOS,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已经开始关注 RT-Thread。
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RT-Thread 有良好的街道社区氛围,可以和许多优秀的合作开发人员起学习和成,这也让我对业的发展有了更多思考,所以我也想贡献份量帮助 RT-Thread 项变得越来越好。
王文(PDP软件技师):
工程项目原因偶然接触到 RT-Thread, 选择 RT-Thread 的原因很大程度是被它的文档所打动,和贡献代码的方法和多样的软件包模块,写的很详细并且是中文的,之前看其他作业控制系统没看到文档写的这么好的,从小白一步步教导入门,能够从中学到很多知识。
目前 RT-Thread 的使用者有多少,他们所在的行业或是使用场景是怎样的?
邹诚(RT-Thread COO):目前使用 RT-Thread 的合作开发人员有接近 10 万人,对应的PDP或物联网厂商有上万家之多。应用的应用领域千差万别,分布在大工业、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及穿戴、军工、安防等众多行业。从极简的传感器或物联网节点,到高端的电力控制终端或智能语音设备,都能看到 RT-Thread 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

可以聊一聊 RT-Thread 和前不久开放源码的鸿蒙 2.0 和 LiteOS 之间有甚么差异吗?
邹诚:
尽管鸿蒙 2.0 也主要包括 Lite OS ,但它应该更加强调的是以手机为中心的上层应用生态和互联互通(分布式、全场景等),涵盖面比较广泛。而 RT-Thread 的定位一直是作业控制系统和中间层模块,为终端企业和合作开发人员赋能,他们的控制技术研发和运营也都是围绕着基础软件生态来规划和实现的。
面对其他的开放源码物联网控制系统后起之秀,RT-Thread 怎样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邹诚:
专注和坚持一直是他们的核心企业人文,也是他们得以生存并保持持续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他们始终专注在 IoT OS 的研发和运营,且永不言弃,加上工程项目组超强的执行力,保证控制技术合作开发、街道社区运营和商业变现等都是同步、最高效的推进。
研发上他们紧跟国际上最先进的控制技术趋势,并有自身的创新点;街道社区运营上,他们以满足合作开发人员的市场需求为唯一出发点来规划和提供各种服务和活动。所有这些,使得他们的控制技术迭代和生态推进都是最快速和最优质的。
目前 RT-Thread 已经公司化运营,对于公司的开放源码与商业化方面工程项目组是怎样考虑的?
邹诚:
开放源码是他们的DNA和人文,与此同时它也是一种战略和模式。在持续推进开放源码生态的与此同时,他们正投入更多的资源在商业变现上。最近一年,他们的商业模式正在变得更加清晰,商业变现比预期要来的更快更乐观。开放源码与商业实现正在形成双向循环,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RT-Thread 的开源街道社区在国内做的非常优秀,可以分享一下在国内做开放源码街道社区的一些经验吗?如何起步、如何吸引合作开发人员进行贡献等?
邹诚:
做好开放源码街道社区,除了前面提到的要持之以恒外,还要保持开放性,你的经验、知识、能力,甚至是最好的控制技术(Know-how)和运作方式等都要最大限度地与街道社区分享。另外,要时刻想合作开发人员所想,经常思考他们需要甚么,小白多入门难,他们就提供各种中文文档,举办各种线下线上培训、直播,合作开发中需要解答问题,我们就提供各种社交网络平台,解答各种问题,并供大家交流讨论等。
开放源码控制技术离不开小伙伴的贡献,他们就想出各种激励措施去鼓励大家参与到 RT-Thread 的发展中来,如年度贡献颁奖、COBOL聚会、街道社区工作小组等,当然情怀和引起共鸣也是必不可少的。

开放源码对于 RT-Thread 来说意味着甚么?
邹诚:
开放源码是 RT-Thread 的生命,是一切的基础,可以说,没开放源码就没 RT-Thread。也正是开放源码成就了 RT-Thread,只有他们把「开放源码」做好了,才能长期实现价值,持续助力国内 AIoT 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商业上才能成为一家成功的企业。
2019 年年底 RT-Thread 获得了 B 轮融资,近一年过去了,公司有甚么变化吗?
邹诚:
至去年 B 轮融资以来,他们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RT-Thread 在业内的影响力、知名度,生态街道社区的规模和活跃程度都有了很大幅度提升。大学计划、Studio IDE 工具生态、海外街道社区运营等都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和深化。
如前所述,他们商业模式上也有了较大的突破,营业收入实现了数倍的高速增长,所有这些让他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AIoT 产业的蓬勃发展将一定会有 RT-Thread 的一席之地。希望更多的小伙伴和企业加入到 RT-Thread 的大生态中,与他们共同携手,迎接万物智能互联的美妙远景!

开放源码需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把开放源码作为业余爱好和把开放源码作为事业,其中的区别你们认为是甚么?
邱祎:
在学校时,有不少时间能够自由参与到 RT-Thread 合作开发中,我的硕士毕业论文也是写的 RT-Thread。 在毕业后依然保持了这份兴趣,一般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及周末的时间参与到 RT-Thread 合作开发及相关的活动中,不知觉间就过了很多年。
后来,随着使用 RT-Thread 的合作开发人员和公司越来越多,感觉到 RT-Thread 不仅可以作为业余爱好,它本身也是很有价值的项目,应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和使用它,于是在 2015 年的时候从原来的公司离职,全职投入到 RT-Thread 公司的运营中。
在那个过程中,当开放源码作为业余爱好时,考虑的更多是做出两个有用并令人满意的作品,而作为事业时,考虑的更多是怎样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受益。
作为街道社区COBOL,你们分别为 RT-Thread 贡献了甚么呢?
满鉴霆:
截至目前我为 RT-Thread 贡献了 47 次 Commits 和 4 个软件包。其中主要包括 uCOS-III 作业控制系统的兼容层软件包,可以让使用 uCOS-III 的用户快速转到 RT-Thread,且之前写的 uCOS-III 应用层代码不需要做任何变动即可直接在 RT-Thread 上运行。目前正在编写 uCOS-II 兼容层。
卢华中:
前对 RT-Thread 项的贡献主要集中在 BSP、驱动框架、AT 模块、Sensor 软件包和 Scons 构建具。
王文:
我为 RT-Thread 贡献了 Nordic 的 BSP 和一些 STM32 BSP 和一些蓝牙相关的软件包,主要会围绕几个软件包重点维护。
开放源码对你们的影响是甚么?
满鉴霆:
开放源码对我的影响就是我走进了两个我之前从来没涉足过的圈子,结识了一群大牛,这里边大佬云集,能够相互学习,快速进步。我能够感受到我这四个月进步神速。
卢华中:
从微观度来看,开放源码让我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让我更有动去学习,也加快了我的作进度;从宏观度来看,开放源码让我看到了更的世界,帮助我释放创造,成为更好的,与此同时也在构筑个更加由和公平的社会。
王文:
生活更充实了,能够积累更多的经验,能够和大佬们一起奋战在开放源码的一线,能够认识很多小伙伴。更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也能够从别人的经验中吸取知识,也开拓了自己的眼界,而且能学到很多提高工作效率的小技巧。
对国内开放源码发展有甚么看法?
满鉴霆:
国内开放源码这些年稳中向好,但做开源在国内仍然相当于干公益一样。技师也是人,也需要养家糊口,所以最后因为资金和现实的压力最后有些开放源码工程项目就不了了之了,很少会像 RT-Thread 一样以开放源码工程项目为依托,进行盈利。
其实开放源码工程项目盈利才是两个正确的好事,只有盈利那个工程项目才会有持续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还有很多人认为自己写的代码要藏着,不能让别人白白用到。殊不知这丧失了让别人给你找 Bug,加速你代码迭代的重要良机。
卢华中:虽然各种原因,我觉得国内对开放源码化的重视程度太低了,尤其是在基础软件和嵌式应用领域。虽然现在趋势向好,合作开发人员也越来越接受 Git 协作式,这年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开放源码项。
但与此同时也有担忧,如对开放源码许可的理解,对开放源码软件的尊重,和如何让个开放源码项持续地运作下去。总的来说,我希望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合作开发人员和企业参与进来,与此同时引基会管理模式,在治理式、管理和法律等进步完善,共同探索、维护个良好的开放源码环境。
王文:目前国内的开放源码相比于国外,相对来说不是太友好。虽然某些原因,国外的网站国内用的不是很多,其实走出去可以看到开放源码的新世界。RT-Thread 就提供了两个这样的过渡网络平台,通过 RT-Thread 你可以看到开放源码的新世界,我觉得国内应该多一些这样的网络平台。开放源码并不限于代码,文档知识都是开放源码分享的内容。
长远来看,还是看好国内开放源码发展的,希望能多包容全世界人民,并且能够做到不忘初心,每个人都分享一点点小知识,整合在一起就是持久的生产力。
对那些「对开放源码有想法但是不知道怎么行动」的合作开发人员有甚么想分享的?
卢华中:
我曾经收到些伙伴的邮件,他们找到了我制作的软件包的 Bug,并且也给出了解决案, 我建议他们直接在 GitHub 上提交 PR,结果被他们拒绝了,原因是他们不会使 Git 和 GitHub/Gitee。 的确,相对于 Web 应用领域,嵌式应用领域使 Git 的合作开发人员更少,这点从 GitHub/Gitee 的 Star 数量可以明显看到。
我当年其实也没教,靠本《Pro Git》就已经开始了,现在络上已经有很多 Git 教程了,所以缺的并不是教程,是已经开始的勇。当然份好的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当我看到 Gitee 的《开放源码指北》编写计划后,就加了,希望能贡献份量,帮助更多合作开发人员跨过这道坎。家可以关注下。
王文:
能够迈出第一步很重要,大到提交软件包,小到简单地修改两个说明,小小的贡献能够汇聚大大的能量,只要你觉得哪里值得改进的地方都可以提交。国内大部分的程序员都沉浸在公司和家庭两点一线的环境中,缺少街道社区圈子。可以试着多参与一些街道社区,生活从来都不只是赚钱。
其实很多大佬并不像想象中的神仙一样,很多都乐于分享,乐于交友。还有就是,真的有很多开放源码的事情可以做,只要你想做,跟着大家一起做,一定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你做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多。

文章为受采访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本文版权属 Gitee(Gitee.com)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文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