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隐私,大数据怎知道?我们又该如何自我保护?

2023-05-31 0 912

在网络上,每一人单厢多多少少,或主动或被动地外泄某些碎块重要信息。那些重要信息被大统计数据分析,就存在个人隐私外泄的风险,引发重要网络安全问题。面对滚滚而来的5G黄金时代,大众对他们的个人隐私为保护感到越来越迷惘,即使有点惊慌失措。那么,你的个人隐私,大统计数据是怎么晓得的呢?大家又该怎样人格为保护呢?

你的隐私,大数据怎知道?我们又该如何自我保护?

“已知、未明”大统计数据都晓得

大统计数据黄金时代,每一人都有可能成为格林兄弟童话故事中那个“穿新衣”的皇帝。在大统计数据面前,你说过甚么话,它晓得;你做过甚么事,它晓得;你有甚么嗜好,它晓得;你生二女甚么病,它晓得;你东郊这儿,它晓得;你的亲友都有谁,它也晓得……总而言之,你他们晓得的,它几乎都晓得,或者说它都能晓得,至少可以说,它决不会晓得!

即使,连你自己都不晓得的事,大统计数据也可能晓得。比如,它能发现你的很多无意识习惯:集体摄像时你讨厌站这儿呀,跨门槛时讨厌先迈右脚却是右脚呀,你讨厌与甚么样的人关系密切呀,你的性格特征都有甚么呀,哪一位朋友与你的观点不相同呀……

更进一步说,未来即将发生的事,大统计数据却是有可能晓得。比如,根据你“饮食多、运动少”等重要信息,它就能推断出,你可能会“三高”。当你与很多人都在独立地购买阿司匹林时,大统计数据就晓得:流感即将成灾了!只不过,大统计数据已经成功地预测了主要包括亚洲杯赛果、股票的波动、物价趋势、用户行为、交通情况等。

当然,这里的“你”并非仅仅指“你个人”,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你的家庭,你的单位,你的民族,即使你的国家等。至于那些你晓得的、不晓得的或未来才晓得的个人隐私重要信息,将会把你描绘成甚么,是英雄却是山莓?这却难以预见。

统计数据分析就像“污水处理”

甚么是大统计数据?形象蔡伯介,所谓大统计数据,就是由很多五花八门的统计数据,杂乱地堆积在一据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各种感应器电子设备自动收集的有关温度、相对湿度、速度等天地万物重要信息,仍然是大统计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而言之,每一人、五种通信和控制类电子设备,无论它是软件却是硬体,只不过都是大统计数据之源。

大统计数据利用了一种名叫“大统计数据分析”的技术,采用譬如数学模型、启发式、计算机程序、萨温齐、覆盖正例排外悖论、系统分析、点积等方法发掘重要信息。大统计数据分析的过程,可以分为统计数据收集、统计数据软件系统、统计数据法律条文、统计数据清扫、统计数据转换、发掘分析、模式评估、知识表示等六大关键步骤。

不过,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大统计数据产业,几乎等同于污水处理和废品回收。

这并不是在开玩笑。废品收购和垃圾收集,可算作“统计数据收集”;将废品和垃圾送往集中处理场所,可算作“统计数据软件系统”;将废品和垃圾初步分类,可算作“统计数据法律条文”;将废品和垃圾适当清洁和整理,可算作“统计数据清扫”;将破沙发拆成木、铁、布等原料,可算作“统计数据转换”;认真分析怎样将那些原料卖个好价钱,可算作“统计数据分析”;不断总结经验,选择并固定上下游卖家和买家,可算作“模式评估”;最后,把那些技巧整理成口诀,可算作“知识表示”。

再看原料结构。大统计数据具有异构特性,就像垃圾一样五花八门。如果非要在垃圾和大统计数据之间找出本质差别的话,那就在于垃圾是有实体的,再利用的次数有限;而大统计数据是虚拟的,可以反复处理,反复利用。比如,大统计数据专家能将统计数据(废品)中发掘出的旅客出行规律交给航空公司,将某群体的消费习惯卖给百货商店等。总而言之,大统计数据专家完全可以“一菜多吃”,反复利用,而且时间越久,价值越大。换句话说,大统计数据是很值钱的“垃圾”。

大统计数据分析永远没有尽头

大统计数据分析,虽然能从正面创造价值,但是也有其负面影响,即存在外泄个人隐私的风险。个人隐私是怎样被外泄的呢?这只不过很简单,我们先来分解一下“人肉搜索”是怎样侵犯个人隐私的吧!

一大群网友,出于某种目的,利用他们的一切资源渠道,尽可能多地收集当事人或物的所有重要信息;然后,将那些重要信息按照他们的目的提炼成新重要信息,反馈到网上与别人分享。这就完成了第一次“人肉迭代”。

接着,大家又在第一次人肉迭代的基础上,互相取经,再接再厉,交叉重复进行重要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等工作,于是,便诞生了第二次“人肉迭代”。如此循环往复,经过多次不懈迭代后,当事人或物的画像就跃然纸上了。如果构成“满意画像”的素材确实已经证实,至少主体是事实,“人肉搜索”就成功了。

几乎可以断定,只要参与“人肉搜索”的网友足够多,时间足够长,大家的毅力足够强,那么任何人都可能无处遁形。

只不过,所谓的大统计数据分析,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由机器自动完成的特殊“人肉搜索”而已。只不过,这种搜索的目的,不再局限于抹黑或颂扬某人,而是有更加广泛的目的,例如,为商品销售者寻找最佳买家、为某类统计数据寻找规律、为某些事物之间寻找关联等。总而言之,只要目的明确,那么,大统计数据分析就会有用武之地。

如果将“人肉搜索”与大统计数据分析相比,网友被电脑所替代;网友们收集的重要信息,被统计数据库中的海量异构统计数据所替代;网友寻找各种人物关联的技巧,被相应的智能算法替代;网友们相互借鉴、彼此启发的做法,被各种同步运算所替代。

各次迭代过程仍然照例进行,只不过机器的迭代次数更多,速度更快,每次迭代只不过就是机器的一次“学习”过程。网友们的最终“满意画像”,被暂时的发掘结果所替代。之所以说是暂时,那是因为对大统计数据分析来说,永远没有尽头,结果会越来越精准,智慧程度会越来越高,用户只需根据他们的标准,随时选择满意的结果就行了。

最终将输给机器的“大统计数据分析”。

个人隐私为保护与统计数据分析“危”“机”并存

必须承认,就当前的现实情况来说,大统计数据个人隐私发掘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大统计数据个人隐私为保护的能力;换句话说,在大统计数据分析面前,当前人类有患无穷!

不过,大家也没必要过于担心。在人类历史上,类似的被动局面已经出现过不止一次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个人隐私为保护与统计数据分析之间总是像“走马灯”一样轮换的——人类通过对个人隐私的“发掘”,获得空前好处,产生了更多需要为保护的“个人隐私”,于是,不得不再回过头来,认真研究怎样为保护那些个人隐私。当个人隐私积累得越来越多时,“发掘”它们就会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于是,新一轮的“发掘”又开始了。历史地来看,人类在自身个人隐私为保护方面,整体处于优势地位,在网络大统计数据分析之前,“个人隐私外泄”并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但是,现在人类需要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对过去遗留在网上的海量碎块重要信息,怎样进行个人隐私为保护呢?单靠技术,显然不行,即使还会越“为保护”,就越“外泄个人隐私”。

因此,必须多管齐下。比如从法律上,禁止以“人肉搜索”为目的的大统计数据分析行为;从管理角度,发现恶意的大统计数据搜索行为,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控。另外,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重塑“个人隐私”概念,毕竟“个人隐私”本身就是一个与时间、地点、民族、文化等有关的约定俗成的概念。

对于个人的网络行为而言,在大统计数据黄金时代,应该怎样为保护个人隐私呢?或者说,至少不要把过多包含个人个人隐私的碎块重要信息遗留在网上呢?答案只有两个字:匿名!只要做好匿名工作,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保护好个人隐私了。也就是说,在大统计数据技术出现之前,个人隐私就是把“私”藏起来,个人身份可公开,而大统计数据黄金时代,个人隐私为保护则是把“私”公开(实际上是没法不公开),而把个人身份隐藏起来,即匿名。(作者:杨义先、钮心忻,均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转自: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