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乡下似乎TNUMBERhotmail找比永兴佛塔更早的历史出土文物都是较为困难的了。镇江那个地方性,即使位处军事要地,又是白洋淀,所以要想留存一点儿历史文物真的蛮难的,再加上那个地方性一直就较为风尚、较为开放,你看蛮蛮很漂亮的镇江古城墙,啥很漂亮的拱桥、石板街、精巧老人家都是即使经济快,改造、扩大、产业发展而被散失在时代的大潮里了,惟独那个二十世纪产业发展慢的地区,即使没有碰上那个二十世纪的大产业发展,倒是留存了一批文化古物,于是今天成了最牛的经济看点,他们还得花巨额的钱去享受、去体会他们儿时的那种环境,让他们去感叹他们的往后是多么的很漂亮,一点儿也不输他们。可有甚么办法呢,葱笼,大概除那座已经烂尾的永兴佛塔还啥留存点往后的魅力、往后的香味,其他好像蛮难找得到甚么了……
也蛮奇怪的,镇江乡下千百年来有很多出名的寺庙,比永兴塔出名、比它早的有很多,比它晚的,异军突起的也有很多,远不去说了,就说唐镇江乡下就有北门的康僖院,景阳的仁寿寺、西北角有长兴院,西街的行善院,北门的拘留所,东门的家宝院等等,至于南宋就更多了,除留存唐的一些寺庙,新增了长兴永兴寺等一批寺庙,打开《宋志城垣图》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寺庙。但长兴永兴寺在这中间是怎么也杨弥最出号召力的,基本上都被有观世音的乾明凡塘寺和后来陪米芾看破红尘的那个尼姑所在的迎福寺给夺走了名号,就是景阳脚下的那个行善福慧寺也比长兴永兴寺出名,异军突起的东门外的清代时期的十方唐人寺(大悲庵)也远远超过了永兴寺的号召力,可镇江乡下所有的道观随着时间的流逝都接踵而至了,都消声匿迹了,惟独这长兴永兴寺中的永兴佛塔却留了下来,也真真切切算是一宗神迹了。
南宋镇江城卡勒的长兴寺
长兴永兴是那个出名的“杯酒释兵权”的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匡义做皇帝时的年号。这弟弟怎么做皇帝的有很多种说法,就是他那个皇帝老爷子的名字也换了几个,但那个人确实有点“活儿经”的,要不然也不可能做皇帝,他做了皇帝为了天下长兴,佛教自然就拿来成为感化臣民的工具,而且干脆年号也改为长兴永兴,你想一想,经历过五代十国战乱的人哪一个不希望长兴,哪一个不希望国家强大?那就好好的做善事做佛事,都去寺庙里听经传教吧,镇江的长兴永兴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成的,所以又叫长兴寺,也叫永兴寺,它位置还选得非常好,县衙出来朝南就是文庙,文庙朝南往后就是长兴永兴寺,足见当时官府是多么重视它了。
明朝弘治镇江城治图
长兴永兴年间建的寺就以皇帝的年号为名,既然是道观,当然要建往后标配的佛塔,佛塔又叫浮屠、浮图,俗话说得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浮屠其实就是佛陀的谐音,最早浮屠是存放尼姑的骨灰舍利子的地方性,印度人是坟墓的意思,到了中国,就慢慢的被中国人演变了,变成了道观里的标志,连佛塔的形状都变成了中国楼阁式的建筑,好像是一个充满亭台楼阁的高层观光塔了,“上悬铜串九重,下为重楼阁道“;除它的层级依然保持着五到十三层的要求,其他的都被中国人改变了。
镇江的长兴永兴佛塔自然也是这样的外砖内木,塔分七层,每层间距较为大, 一眼望去就象一座高层的楼阁。塔内设有木制的楼梯,可以供人们拾级攀登、眺览远方,塔身的层数与塔内的楼层是一致的。塔外还有意制作出仿木结构的门窗与柱子。一时间长兴永兴寺的佛塔成了镇江的至高点,而且这样的至高点一千多年来一直延续到我的青年时代,它虽然被截去一截,但仍然是镇江乡下最高的地方性。
八十年代镇江城照片
往后的寺庙经常被火烧、被兵焚,处在军事要冲的镇江自然也是免不了遭这样的难的,长兴永兴寺塔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没有好过,宋徽宗大观年间是即使金兵南侵遭遇兵灾还是毁于自然灾害不得而知,反正那一次把个寺庙连同佛塔里面的木楼梯烧得只剩下了七级浮图的外壳。元朝皇帝看看寺庙对于管理国家臣民有用,重新进行了修缮,可蒙古人还没有好好享用长兴永兴的胜利果实,就被朱元璋给推翻了,一场改朝换代的战火又一次把兴国寺给烧了,还是只剩下了那个空壳佛塔。朱元璋做皇帝,更注重控制老百姓,自然佛教也更加被看重,干脆把佛教作为教化百姓的一种工具,明洪武十五年(1382),将天下道观分为禅、讲、教三种,其中,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修行道场,里面供奉各种佛教圣人,像风靡江南的乾明凡塘寺等等;讲寺是讲明诸经旨义之处,典型的就是镇江迎福讲寺;教寺一般从事世俗教化之寺庙,长兴永兴教寺就是这样被改名的。
明朝嘉靖镇江县城图
既然是世俗教化的地方性,自然就更多地得到官府的眷顾,所以明朝时,长兴永兴教寺恢复以后就大了很多,把南宋时的瞻军酒库都纳入了寺庙的范围,形成了方方正正几乎和文庙差不多大的寺庙格局,就是佛塔也从七层增加到了九层 ,永兴寺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嘉靖年间更有人将文庙南首的永兴佛塔誉为文笔峰塔,并增建文笔峰堂。可是明末清初的镇江兵灾使得永兴寺再一次遭遇兵焚,古寺仅留古塔外壳。清朝顺治乾隆年间不得不再重新恢复规模,佛塔也在乾隆年间重新修缮,可到了嘉庆22年又遭火焚,寺庙烧得又只剩佛塔外壳,这是第四次遭受毁灭性打击了。此后,虽有小规模恢复,但长兴天国攻打镇江,永兴寺彻底遭受打击,佛塔第五次只剩下外壳。直到清末恢复了观音殿和文昌殿等八九间,到《民国续镇江志》里,已然没有永兴寺的名字,大概除那尊永兴佛塔还在外,其余的都已经名存实亡了。
清代镇江城区图中的永兴寺位置图
1925年1月26日,直系和奉系军阀在镇江开战,占领江阴黄山炮台的奉系军阀威胁镇江城的直系军阀,命令炮手向城中开炮,白俄炮手以城中最高的至高点永兴佛塔作为参照物进行试炮,一炮击中佛塔顶部,塔的最高三层被削去一半, 仅剩西南半侧,成为了钢笔尖形状。这是永兴寺塔第六次遭遇灾难,想想这永兴寺塔简直就是佛塔里的“塔坚强”了,倒真有点镇江人宁折不弯、民性刚烈的镇江精神的。难怪后来评选市徽,大家一致认同永兴寺塔作为市徽的主要内容,确实是有道理的。建国以后的1985年,政府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修缮,永兴古塔得以保存下来, 2013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十二十世纪拍摄的永兴寺塔
我和永兴寺塔倒也算有点交情的,小时候和小伙伴经常过了鸿渐桥从那破败不堪的泥围墙处钻到永兴园,穿过那稀稀拉拉的果树林,去看永兴佛塔,甚至想方设法想爬上已经破损但二楼上面仍然有木楼梯的台阶,结果不知道是实在没有那个能力翻上二楼,还是被塔里有大蛇恐吓的传说所吓到,终究是没有爬上去过,只是看得头颈发酸的塔中叽叽喳喳的鸦雀,和破败不堪的佛塔目瞪口呆的发愣。八十二十世纪,父亲分管市里的文物保护,开始了修缮佛塔,他倒是有机会上了佛塔,可就是不允许我进入,所以直到修缮好,我都没有机会进入现场看过一次,不过有幸的是,九十二十世纪初,我参与镇江市市歌和市徽的评审工作,是那个把永兴佛塔作为市徽标志的最起劲的一个鼓动者,而且此后的镇江市歌里,我也是力主必须有永兴佛塔的内容,更有幸的是我作曲的镇江市市歌正式入选市歌,算是给永兴佛塔一个交代。更有意思的是,在我分管文物的2013年,还终于让永兴寺塔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算是为那个佛塔做了最后一件好事。
如今的永兴寺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兴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