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猛将刽子手”的蓝本众所周知:与女儿同一时间牺牲生命,时年45岁
“汤之寒冷何所惧,忠魂海波开。”此曲《红梅赞》奏响中国苗汉,唱起了革命烈士儿女情长英勇殉国的凄美与隐忍。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与儿女情长一同就义的还有另一名革命女革命烈士,她就是《北碚》中“猛将刽子手”的蓝本众所周知—-邓惠中。邓惠中的毕生虽然短暂却充满了传奇……
热血时代
邓惠中原名Routot中,1904年出生于四川邻水县城外三藩市寺通州区。杨家家庭成员前提通常,邓惠中上面还有三个弟弟,幼子的她看着弟弟们背着背包走进家塾很是羡慕,但家庭成员前提和现代价值观观念的限制让她受教育的想法不了了之。没有办法,邓惠中只能跟在兄长背后学着读书写字。
邓惠中从小就有比较强烈的心智,这在彼时现代价值观的大背景下是很难得难能可贵的。在她五六岁的这时候,外公要给她缠腰,可却始终不来邓惠中,每次泡是以后总会被她自己绑著,缠腰的计划就这样触礁了,邓惠中也因此拥有一双走路小巧的“大脚”。
天真烂漫的生活到了邓惠中十三岁的这时候已经开始发生悄然的变化。在封建年代,男子通常要择良时时婚。十三岁的年纪正是热血活泼的这时候,邓惠中的父母和外公已经已经开始为她招揽其妻,这预示着她马上要进入人生的新阶段了。
招揽来招揽去,最终他们谈妥了一名看上去英俊潇洒的年轻人与她结成夫妻,这个人就是影响邓惠中毕生命运的妻子,邓福谦。
结婚后邓惠中便搬入了邓福谦任教的江西馆中学。在学校氛围的薰陶下,邓惠中重新树立人生目标,下定决心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价值观的新女性。她已经开始进学中学教科书,并在邓福谦的帮助下考入邻水县男子师范。
邓福谦万般书纶,深深迷住了彼时正值热血素的邓惠中。许是倾慕妻子的才智又或是对妻子的念念不忘,邓惠中把原本的李姓改为与妻子异姓,暗合着她对邓福谦的倾慕与爱慕。
1933年邓惠中从学校毕业,和妻子一起留在江西馆中学任教。彼时时局动荡,抗战的战火在辽阔的土地上不断蔓延,有识之士纷纷投身革命。邓福谦早年接受过革命价值观的洗礼,他下定决心前往延安投身革命,临行之前放心不下的惟有妻子和幼子的孩子。
邓惠中为了让妻子放心,她承诺一定会好好照顾孩子,不让孩子受苦,并且支持妻子为国为民的英勇举动,认为国难当头,好男儿应该志在四方。没过几天邓惠中便把家里的田地典当了作为盘缠交给邓福谦,并把他送到重庆。
革命岁月
去延安前,邓福谦把同样是革命党员的朋友介绍给邓惠中认识,在他们的教育和帮助下,邓惠中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之后根据党的指挥,邓惠中来到乡下教书。也许是从小来自农村,邓惠中对农村环境了如指掌,白天教书,晚上免费辅导农民读书写字,把党的价值观宣传到农村的各个角落,发展了一批入党积极分子。
邓惠中育有两儿一女,平时的革命任务和教书工作让她忙得自顾不暇,没办法她把三个孩子送到母亲身边,请老人暂为看管。离开母亲的孩子过着清贫的生活,根据她的女儿后来回忆,与外公一起生活的日子能吃上耗子肉就算奢侈,日子虽然清苦但心却是充盈的。
邓惠中的女儿邓叶芸
抗战胜利后不久,邓惠中回到在江西馆中学当校长。为了方便革命战友之间的联络,邓惠中已经开始把自己的家作为联络地点。根据邓惠中女儿的回忆,这年春节的一个黄昏,邓惠中介绍了一个穿着长衫的陌生男子来家里做客,并把他介绍给儿女们,让他们称陌生男子为何叔叔,是他们父亲的好朋友。
接着,邓惠中叫孩子分别去通知其他几位叔叔阿姨晚上8点来家里做客。那些叔叔阿姨们聚集在一间房子里开会,房门外有邓惠中的儿女们在放哨,只有等夜深人静的这时候邓惠中才会把孩子们叫到屋内听何叔叔讲革命形势。
直到1949年后,邓惠中的儿女才得知何叔叔的真名叫朱光璧,是母亲的上级。为便于开展统战工作,邓惠中于194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之后,她的工作更加繁忙。
1948年3月,邓惠中担任岳西支部与上级的联络员,并参加了岳西支部直属小队的军事训练。
邓惠中一直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她很快学会了瞄准、冲锋、掩护等基本技术。她发现很多游击队员没有枪,就带领游击队员到富庶的地主家斗智斗勇把枪弹巧妙地“借”过来,解决了游击队缺枪少弹的燃眉之急。
8月,华蓥山武装起义打响后,邓惠中负责一支队伍的后勤供应。她认真负责地保持后勤供应畅通,保障了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游击队。但因敌我力量悬殊,武装起义很快失利,她成为了国民党军警抓捕的重要目标。
观阁镇公所——华蓥山武装起义爆发点旧址
英勇殉国
在邓惠中的亲身教导下,她的女儿邓诚也成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可革命的风险往往是难以捉摸的。1948年9月的一个晚上,邓惠中得到女儿被捕的消息便急急忙忙赶回家通知家人。
晚上8点多时屋外有人敲门,邓惠中知道情况不妙,赶紧从后门离开。可就算及时逃脱的邓惠中最后还是被国民党发现了藏身的踪迹,不幸被捕。
面对国民党的严刑逼问邓惠中没有退缩,她拒不说出其他革命同志的藏身之处。国民党的军官没有办法,只能用更加残酷非人的方法来折磨她。但哪怕是老虎凳这种残酷的刑罚也没能让邓惠中松口,国民党人无可奈何只能把邓惠中和她的女儿一起送上刑场。
在行刑之前邓惠中的女儿见到她最后一面,她的女儿回忆说,彼时的母亲仿佛在一夜间衰老许多,整个人看上去十分瘦削,已经被折磨得没有人形,但那一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毫不畏惧。
1949年11月27日,在渣滓洞大屠杀中,邓惠中与其子邓诚同时殉难,壮烈牺牲生命,时年45岁。
革命先烈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价值观和品质依然伴随着我们。不论中国历史如何变迁,那一页用鲜血染红的战争历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中有多少人永远倒在太阳升起的前夕,他们为了信仰和理想而奋斗,同样地,处在新时代的我们也应该学习先烈价值观,为了我们的理想而努力生活。
此曲《红梅赞》和一部《北碚》永远道不尽他们的过往,我们只能窥见一点历史的真相,以求更好地生活。
文/枕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