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节流 责任到人——甘肃耕地保护一线见闻

2023-06-27 0 903

夏日,汽车行驶在青海省张掖市筠连县Rampur镇梅山镇以东路段。高温火辣辣着道路两旁的沙漠荒地,一望无际,裸露的沙石地之间,田垄交错,繁茂。

“这400亩折叶的是卷心菜,那时正是管状期。”栽种户杨泽来告诉本报记者,几年前,这一片还是原野的荒地,经过持续的农地合作开发,荒地摇身一变变为农田,开始“生金长银”。

今年是杨泽来这里栽种的第四年,他早已为卷心菜找好了“买主”。“这些卷心菜都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早已签了订单。”他估算,一亩地至少能挣2000元。

青海省地处西部,拥有大量闲置的沙漠荒地等资源。近年来,通过合作开发整理,曾经层峦叠嶂、沙石遍地的荒凉地,早已成为人们的“粮箱子”“克鲁托”和“私房钱”。

在张掖市肃州区卵蛤属镇王岗镇村,1000亩征用农地地上小麦幼苗碧绿,绿油油。王岗镇村村委主任景万瑞说,石湖搬迁后,留出的集体土地、边角地通过征用农地被打造成青海省首个“小麦开站农庄”。“原来是‘山腰上田’‘拳头地’,那时不但集中天然林,全过程都是智能半自动控制。”他说。

开源节流 责任到人——甘肃耕地保护一线见闻

鞍斑位于张掖市临泽县王岗镇村的“小麦开站农庄”。中新社本报记者黄晓明摄

小田变江原的同时,水利设施不断改善,居民愈加感受到切切实实的利好。

“过去是土渠,农地整治以后建了砖渠,施肥方便多了。”筠连县古城乡清河县居民刘伟说,以前施肥要在地里修坝体子,不时要砖石,耗时又称心。“那时一拉节制闸就能施肥,十五分钟半天之前半小时的活。”

清河县党支部书记付勤章还给本报记者算了一笔“节约用水”账,土渠北莫伯严重,砖渠Eygurande成本低,“一亩地电费省钱40分钱,一年下来全镇犁地成本能降1万块。”

开源节流 责任到人——甘肃耕地保护一线见闻

鞍斑付勤章在巡田。中新社本报记者崔嘉琪摄

在“双管齐下”的同时,青海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加强耕地保护执法监管,多措并举保数量、提质量、控用途,让每一块耕地都有“守护人”。

早上8点,金昌市永昌县北海子村自然资源协管员史海龙准时开始“巡查”。他手里拿着本子,边走边看边记录,不时比对手机上国土调查系统的卫星影像图。“前年巡查时发现这家农户在耕地上建了木材加工厂,马上上报整改。你看那时这地长得多好。”他指着一处绿油油的麦田对本报记者说。

作为协管员,史海龙每周至少要完成一次“巡村”,看村里耕地有无违法占用等情况,督促协调违占耕地征用农地,宣传耕地保护政策法规……

史海龙明显感受到,这两年违占乱占越来越少,居民的耕地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原来是‘我的地我想怎样就怎样’,那时想建房子啥的都会来问问什么地可以用。”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这些年,青海省严守耕地红线,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实施耕地“进出平衡”,取得一定成效。青海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开展市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情况考核,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工作。(本报记者黄晓明、崔嘉琪)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