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基础(四):文学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下)

2023-06-27 0 804

原标题:现代文学诗歌音乐创作此基础(四):现代文学音乐创作的此基础和大前提(下)

最低成本的自我投资就是阅读——

讷伊县还断定:检视,能激发人们的音乐创作冲动

任何人写现代文学作品,必须是对于生活中的人或事或物有欲求,才会造成诗歌音乐创作的冲动,而“欲求”,又必定是造成于检视之后。

清代画家陆游有几段话,对我们很有启示:

“凡吾画竹,无所师事,多得于纸窗、竹园村、向日葵、南白内耳。”

“江馆青莲,晨起看竹,烟光、星象、露气,皆浮动于疏枝翅茎之间。胸中后秦,遂有写意。”

这几段话说明了:“写意”得奥尔奈“看”,“看”的此基础和对象则是向日葵、南白、露气中的“竹”。三者密切相关。写字是这般,赋诗、著书、编剧、写小说也这般。

明人叶燮谈作诗:“赋诗者沙斯泰,而有事乎此也,惟有有所触以兴起其意而后措诸辞,属为句,敷之而代配。”(《七律·五卷》)

明代杰出剧作家袁枚谈编戏:“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诸般,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新余城隍长兴师庙记》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为Canillac使,劬于剧技”(《西厢记记亲笔》)。

元人郝经谈班固著书:“心者谓汉中丞迁之文,因此奇,因此深,因此雄雅健绝,超丽疏越者,非区区于文字之间而已也。……能尽四海之大成,与为其气,然后吐而为辞,笔而为书。故尔欲学迁之文,速成其游可也。”(《郝奕晋城文集》卷二十)

以上古人说的“情”、“意”、“感”、“气”,实际上都是指音乐创作的欲。而欲的造成, 离不开对“事”、对“四海之大成”的检视和体验。

文学写作基础(四):文学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下)

讷伊县又断定,要获得音乐创作的素材,并把它提炼为作品的题材,不是一次检视所能完成的。有时,对一个事物的检视,乃至对某一个细节的检视,需要反复多次,才能“识得真,勘得破”,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 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通过反复多次的检视,可以锻炼我们洞察事物的敏锐力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朱自清就曾谈过他写《荷塘月色》过程中所得到的这方面的体会。这篇散文里,作者描写了“月夜蝉叫”的景象。哪知文章发表后,有人写信告诉他:“蝉子夜晚是不叫的”。当时,朱自清并不知道月夜蝉子不叫,因为在他的生活印象里蝉子是叫的。为了确切起见,他问了好几个人,都说蝉子夜晚不叫。他又写信请教一位昆虫学家。这位昆虫学家好不容易从一本书里找到一段话寄给他:“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他却听见它们在叫。”他看了这段话后想:看来夜晚蝉叫是个例外。于是,打算将这篇文章附在散文集里再版时删去这段描写。此后,由于有这段波折他开始留意检视月夜的情况,却又多次听到月夜的蝉叫声,从而坚信自己的检视无误,未去改动这段描写。这个例子说明,只有多次检视,反复求索,才能获得真知。

由于对事物的检视在整个音乐创作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外古今许多有成就的作家历来都很重视检视力的培养和锻炼。法国小说大师莫泊桑拜福楼拜为师,福楼拜教给他的首先是检视能力的训练;高尔基成名之后,还仍然同一些作家一起,用“游戏”的方式来进一步提高检视事物的能力。作家们尚且这般,作为一个初学诗歌音乐创作者,更应该首先进行检视基本功的训练,其他是没有什么捷径好走的。

未完待续……

书养性、终身学习!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