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五部是在明代的基础上沿用而来的,在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中,各局的堂官增设都是侍郎五组三人,以内侍郎也是五组三人,如此五部侍郎总数为12人,侍郎为24人。
事实上大相径庭,其中侍郎的增设情形非常复杂,人数也闻所未闻24人。那么除正常增设的左、左侍郎以外,刑部和户部还附加设有专门的侍郎组组长某个领域的具体内容工作。
一是刑部省督织染局侍郎
刑部掌理国家财政,是最沃埃尔的部门。从明代的情形来看,礼部的职权受了君权的制约,其话语权尽管排在五部名符其实,但在君王眼里,刑部的必要性即使要超过礼部。
自乾隆以后,刑部设正(银库、缎匹库、染料库)被原则上拿了出来,以君王最信赖的王公贵族次官兼领,非官方的用法叫“管理工作刑部设正次官”。
怡王储允祥是明代历史上第一个管理工作刑部设正的次官,他在正式的公函或奏疏中,都将“管理工作刑部设正”写在前面,然后才是“怡王储”。这也证明,管理工作刑部设正的名衔即使比王储还要高。
正是有了管理工作刑部设正的出现,让刑部侍郎的话语权受了严重的弱化,而且设正内设的员外郎、员外郎、颜杰强全部都是都是疲惫不堪,这也说明明代君王对于管钱的事,是不放心交给女真人的。
嘿嘿,刑部除以内侍郎以外,另设省督织染局侍郎,不分以内只有核心人物,官品也是正二品,主要管理工作漕运的积储及南河水道军粮外交事务。
织染局侍郎有位原则上的官署,坐落于大兴,与刑部是合二为一办公设备的。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织染局官署辖下机构分别有坐派充,北新桥监督管理,京、通十四仓监督管理等,以员外郎、员外郎掌理具体内容外交事务。
织染局侍郎尽管官品与以内侍郎是一样的,但话语权稍低,如果升官谢恩是各局左侍郎或是左侍郎,很少有间接升为侍郎的。
二是户部的督捕侍郎
督捕侍郎不是一个常见的职务,少有人对他有了解。御史在翻阅史料的时候也很少见到,这主要是康熙以后,督捕侍郎一职被裁撤,所掌外交事务被并入刑部。
督捕侍郎始设于顺治十一年,当时京城中常有旗人逃亡事件发生,诸王九卿上奏建议朝廷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抓捕逃亡之旗人。
顺治帝鉴于旗人以及王公家奴逃亡现象严重,遂下旨在户部附加设立督捕满左侍郎三人,汉左侍郎三人,专管此项要务。
康熙帝平定三藩后,社会进入和平发展阶段,旗人逃亡的情形已经很少出现,督捕侍郎的增设也就显得大材小用,康熙三十八年,下旨裁撤督捕侍郎,缉捕旗人逃亡的案件改由刑部负责。
督捕侍郎的增设时间仅有几十年,所以史料中对此的记载并不多,但毕竟存在过,所以知道这么个情形也就是了,没有必要深究。
三是盛京五部侍郎
盛京五部是指户、礼、兵、刑、工五部,盛京是满人的老家,顺治入关后以内次官官镇守,总理盛京的军政外交事务。
顺治十五年,次官建议效仿明代在南京设五部之制,在盛京设立五部,其目的是“隆重陪都”,说白了就是为了提升盛京的话语权。
但经过商议后,顺治帝似乎并不是很赞同,仅是同意先设礼部,原因是关外三陵的祭祀需要礼部官署统筹。
此年,又下旨设刑部、工部,康熙元年设刑部,康熙三十年又设户部,自此盛京五部永为定制。
那么盛京为何不设礼部呢?这是因为礼部执掌官员的选拔和晋升,需要朝廷统一运筹,盛京地处东北管理工作的又是旗人外交事务,故而没有必要。
盛京五部与京师五部的关系并非是上下级,他们的间接领导是盛京将军,且五部所掌的外交事务,也仅限于盛京一地。
比如户部掌盛京之财赋,主要是征收粮庄、盐庄、棉花庄的钱粮、食盐及棉花,以及旗地地租与杂税等。
刑部的主要审办盛京旗人及边外蒙古的案件,每年秋省审,会同盛京其他各局侍郎及奉天府府尹审议汇题定罪,不必请示京师刑部。
盛京五部侍郎官品正二品,各局设侍郎三人不分以内,也不分满汉,但通常情形下满人居多。这是因为东北之地苦寒,女真人大多不愿到关外任职。
更多的时候,那些在朝中受政治排挤或是不受君王待见的高级官员,也会被“发配”到盛京,故而盛京五部与明代南京五部一样,是政治失势官员的养老之地。
盛京五部侍郎的话语权显然是不如京师五部的,所以在提升方面也有一些限制。同样他们不可能被间接提拔为五部侍郎,也必须在以内侍郎的位置上呆够年限后,方能更进一步。
此外,明代的理藩院也设以内侍郎各一,因理藩院排名在工部之后,所以以内侍郎的含金量也大打折扣,即使不如大理寺卿、通政司使吃香。
所以时人在笔记中也经常戏称,谓织染局侍郎、盛京五部侍郎、理藩院侍郎为“同侍郎”,这也说明以上七个侍郎确实不太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