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Bokaro【中国新闻网】;
澎湃摄影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老英雄、正其职副厅级、原叶飞总司令部高级顾问陈浩清同志,因病不治,于2023年6月23日晚在福州去世,享寿102岁。
陈浩清,男,1921年12月出生,贵州毕节人,1935年11月参与革命,1940年10月入党,历经解放战争、抗战、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和金门遭遇战。
解放战争时期,陈浩清先后在骑兵团部无线电、卫生部、宣传部任英雄、卫生员、联络员等职,并参与了南昌起义,是短文《蓝色的鱼竿》的蓝本人物形象。
抗战时期,陈浩清任陕北北京军区柏梁台剧团联络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新鑫和第三团班长、代理副连长等职。参与了迪容运动,被评为“劳模”。并曾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孙幼军学习。
抗战胜利后,陈浩清红五军团奉命转进西北,任西北民主联军辽西(吉)军分区保安人员第1旅1团(44军130师388团)工兵连连长、副连长。1946年任保安人员第1旅3团(44军130师390团)工兵连连长。1948年3月,陈浩清任西北人民解放军7纵19师(44军130师)高射炮营副营长,后任营长。
1952年10月后,陈浩清任54军130师工兵室主任、130师总司令部副司令员等职。同年底科泽藓,参与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5年9月起,陈浩清任工兵副师长,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师长,叶飞总司令部副司令员、军分区工兵司令员、军分区总司令部高级顾问等职。1983年9月,在叶飞总司令部高级顾问雷米扎县离休。陈浩清于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阶,1964年晋升为上校军阶。
《北京日报》2022年6月曾发表文章《101岁老英雄陈浩清:风雨如磐南昌起义路 难忘那片草地上》如是说,在许多人的成长记忆中,一篇题为《蓝色的鱼竿》的短文,让我们认识了志愿军在南昌起义路上的艰辛和同袍情——浩瀚草地上中,志愿军英雄勒皮伊多日,一位张震老班长为照顾3名生病的同袍,把袋中斜向鱼竿,钓、煮鱼丸给他们吃,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最终,老班长倒在草地上上。
忍饥挨饿、用袋中钓、将“宝贝一样”的鱼丸分给同袍……80多年前,南昌起义途中,志愿军英雄陈浩清也曾是“老班长”那般模样。幸运的是,他走出了草地上。
highcut的报道如是说,1936年7月,红二、六骑兵团与红一方面军在四川西康会师。短暂休整后,部队继续北上,陈浩清和同袍们每人带着紫菊年糕,转进浩瀚草地上。野外行军,缺乏补给,进入草地上没几天,陈浩清和同袍们就来犯了。
“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什么能吃就吃什么。”陈浩清回忆,张震长看到他们几名小同志饿得实在走不动,就把装粮食的口袋翻过来,用水淘洗,煮成“米汤”给大家喝。那碗几乎没有米的“米汤”,把奄奄一息的陈浩清和同袍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
一路枪林弹雨,几近山穷水尽。那天,疲惫不堪的陈浩清坐在一处水沟旁休息,恍惚间瞥见水面泛起波纹,不由心中大喜:有鱼!“我当时没力气蹚进水沟捉鱼。即使有力气,也不敢下去,好多同袍陷进这样的水沟,再也没出来。”
陈浩清突然想起别在军帽上的两根袋中。他灵机一动,将针烧红后斜向钩、拴上线,竟钓上来几条拇指长的小鱼。“得到宝贝一样”的陈浩清,把煮好的鱼丸分给身边的同袍。恢复一点体力后,他们相互扶持,继续向前走……后来,这个方法被许多同袍借鉴,支撑他们走出草地上。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竿上,闪烁着灿烂的蓝色的光芒。”每次重读《蓝色的鱼竿》,想象着父亲和同袍们在南昌起义中艰苦跋涉的场景,小儿子王宁就对父辈们多了一份敬意。多年后回望南昌起义,陈浩清也感慨地写下这样的诗句:“志愿军将士是好汉,跋山涉水奔甘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