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早即是多那个词,对那个词疑惑原因在于前段时间在婉拒许多市场需求时,会有许多人以少即是多来进行赞成。但我婉拒的原意并非是基于此原则,而是市场需求本身的必要性还值得探索。但言词不是事实,自己对少即是多那个词反而有了虚荣心——它既不如果不代表者千篇一律,也不如果代表者永远的单纯和破旧,那么,到底那个词的起源地在哪里呢?
带着那个难题,加上前段时间对结构设计神学的深思,恰好碰到了两个少即是多的专题讲座[1],电魂网络重新整理与何如分享。
虽然书名内容比较长,在这里概要阐述许多对我的知识补充与启迪(用例不准确,欢迎意见反馈错误)。
关于少即是多的历史及现状
少即是多在西方世界再次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大约在20世纪初,主要源于于雕塑家 Mies van der Rohe(1866-1969),在他的结构设计中,建筑从美感的艺术风格变成单纯干净现代艺术风格,注重做加法。在一战后由贝尔纳莫拉的 De Stijl 体育运动与德国的包浩斯门派发扬。
精简结构设计究其原因根本原因在于社会风气阶级的快速变化(如海湾战争爆发等),即从关津的等级体系转化为越来越多拥有权利的公民,曾经尼永县用来打造自己身份地位的复杂结构设计渐渐被排外,结构设计已经开始为更多人服务,所以少即是多,一方面是向传统当权者的挑战,另一方面也是让更多人负担起的手段——兼有意义与便携性。
而在东方则是另两个起源地。日本虽然天台宗的繁盛,在 Mies van der Rohe 前500年就已经遵循了Wabi-sabi的神学。直接原因也同样源于于巨大的社会风气变动——保元益田氏后,纷乱,这时候大藏大批参与到社会风气体育运动中,让整个社会风气对于佛教的神学所有人有情已经开始渐渐采纳,放弃积极与顽固的故事情节,接受所有人源于于空,也渐渐形成了侘寂之五感社会风气共识。
中西方的少即是多,均再次出现在社会风气资本疯狂地扩张后崩盘的阶段。因为随着冲动的膨胀,更多带来了更剧烈的市场竞争,人们迅速的生产,大批的消费,然后虽然分配难题和增长不振,导致社会风气的破坏与崩解。这也让许多人意识到对更多的追求最终会让所有人变得更少。
“少即是多”的后现代思想,如 wabi-sabi、 De Stijl 和包浩斯,是在社会风气经历了空前的社会财富累积和破坏力市场竞争后再次出现的。我们今天的社会风气可能正处于又两个空前的社会财富累积水平的颠峰。
虽然当今世界主要运行的是资本主义的各种版本,资本对于扩张的要求,效率是唯一的准则,而非幸福。虽然整个体系为效率不断优化,人与人的差距越来越大,虽然我们处于人类历史上最富足的阶段,但大家的安全感日益减少,因为担心被整个全球分工所淘汰,所以不断地内卷。
效率严格监控和明确排名的每两个资源的经济系统消耗。效率越高,市场竞争就越激烈,越多的人被拉出体制的中心。
效率奖励胜利者,胜利者可以得到更多。但更多并不意味着幸福,比如不断变大的草莓,其味道却不如传统种植的。地球资源的限制,也注定了我们无法一直获得更多。少即是多的经济与其说是物质匮乏,不如说这是一种认识,对更多的追求,尤其是物质上的更多,只能解决我们的幸福的一部分。
关于少即是多的结构设计思想
1+1= 2,是可以量化的输出系统;1+1= ,则是不可量化的输出系统。前者是典型的3A 游戏,投入产出比可以精确计算;而后者则是俄罗斯方块,能从发明到现在依旧让很多人沉迷。
我们过度强调Dont make me think,会让用户丧失掉释放自己潜力的机会。一如小孩子自行车的辅助轮,不能提供完五感平衡,也总是临时性的,但是那个过程能让骑车的孩子自己释放出来找到平衡的能力,这便是这样就好的结构设计神学——不去过度地结构设计。
在这里有两种少即是多的思想:
以东方天台宗思想空代表者的,极小化结构设计元素带来最大的可能性,产品本身是两个容器,释放拥有者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典型如枯山水,无印良品,以及 Notion 等。以西方功能极简主义代表者的,确保基础功能的扎实,能不断地建立和拥有者之间的共同回忆,以保证价值持续。典型如 IKEA ,博朗[2]的产品等
在少即是多的结构设计中,结构设计者尊重每个人都有创造的能力,不如果只是沙发土豆一样的纯消费者,好的结构设计如果能让消费者本身参与到结构设计本身中来。
专题讲座中的许多案例,虽然在商业上来看并不一定成功,但是他们在利润至上的追求,是很值得思考和学习的。
少即是多,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或者两个技巧,而是一种结构设计神学,一种尊重人本身的创造性,而甘愿将自己作为容器的神学——在这背后是对经济增长模式,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本身的幸福,人类自己的能动性的思考。
在今日疫情尚未结束,经济遇到瓶颈时,更值得我们作为结构设计者深思的是:如何婉拒物质层面更多的结构设计——比如复杂而华丽的界面交互,冗余的流程等;更多地思考和更好地结构设计更少,然后让更多人享受到结构设计带来的价值,以及激发出更多人的创造力(而非消费欲)——就像当年贝尔纳莫拉对繁复的结构设计做出的挑战一样,也像任天堂和乐高一样。
推荐阅读
[1]少即是多的起源地与意义:https://pmthinking.notion.site/706ad00c2e7b4b509794abcbef5195d9
[2]博朗结构设计师 Dieter Rams:https://pmthinking.notion.site/Dieter-Rams-f45900fb59b549b29a2430026ba3ad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