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降价,云计算见顶?

2023-05-27 0 492

原副标题:阿里云涨价,云计算见顶?

阿里云降价,云计算见顶?

六一假日前,因为这场史上最小规模涨价,阿里云虽说是搞乱了云计算消费市场的高秋。

不仅有关 ” 烧钱 “” 云计算见顶 ” 等揣测不绝于耳,间接地负面影响到本就hasbro的 A 股云计算板块,仍旧无法回到 3000 点。阿里云正式宣布涨价的同一时间 4 月 26 日,美国国会议员又提出对我国云服务供应商进行经济制裁,也增进了许多人的忧虑——

出问题的是阿里云,还是云计算?

阿里云消费市场占有率急遽大幅下滑,销售收入遭遇 ” 见顶 ” 经济危机?

其实,这半程涨价是早有预兆的。

在阿里云正式宣布史上最小规模涨价的两个月前,阿里云才刚取回这份表现较好的半年报战绩单。

依照腾讯 2023 年 2 月 23 日正式发布的半年报信息,截止 2022 年 12 月 31 日,阿里云在 2022 年(自然年)总销售收入达至了 775.92 亿,利润率着实达至 13.13 亿。

而今年 5 月份,阿里云才才刚结束 13 年的持续净亏损,在 2022 财政年度首度扭亏。极难想像,2021 财政年度业绩财务报表公布时,阿里云的净亏损还维持在 22.51 亿,实际上一个财政年度的时间,就同时实现了 11.46 亿的利润率。

这也让阿里云成为亚洲地区惟一同时实现现金流量表均衡的云服务供应商。再加之依照 IDC 今年 4 月 23 日正式发布的我国公有云服务消费市场统计数字,截止 2022 年三会计年度,阿里云以 31.9% 的消费市场占有率位列亚洲地区第一,众所周知是充分说明了云计算行业龙头供应商的名号。

不过这份夺目战绩的另一面,却藏着阿里云消费市场占有率急遽走高、销售收入快速增长减速等安全隐患。

依照半年报,2022 财政年度五个会计年度,阿里云的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 30%、33%、20%、12%。在抵消跨国际部交易的负面影响后,年内总销售收入快速增长仅为 3%。

其中,占有阿里云总销售收入 53% 的,源自金融、基础教育、汽车等非网络行业的顾客收入,同比快速增长 9%。对比 2021 财政年度单会计年度 60% 左右的增长速度,以及年内总销售收入同比快速增长 50%,阿里云在销售收入环节,多少有些濒临 ” 见顶 ” 的危险。

同一时期中,我国移动、联通、电信这三大运营商也相继公布了 2022 年半年报。其中,我国电信的天翼云销售收入 579 亿,同比快速增长 107.5%;我国移动的移动云销售收入 503 亿,同比快速增长 108.1%;我国联通的联通云销售收入 361 亿,同比快速增长 121%。

尽管当前阿里云仍旧保持着消费市场主导地位,但在这样悬殊的销售收入增长速度下,2023 年很可能会被天翼云、移动云挤下第一的宝座。更重要的是,此消彼长之下,阿里云的消费市场占有率也开始受到负面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阿里云从 2020 年至 2022 年底,消费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40.3%、37%、31.6%,收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相比亚洲地区消费市场的窘境,阿里云在海外消费市场取得的战绩反而更亮眼一些,不仅新增了 6 座数据中心,三年里销售收入快速增长着实超过了 10 倍。

长此以往,极难说阿里云会不会被迫降低亚洲地区消费市场的比重,彻底将业务重心放在海外。不过这显然是阿里最不愿意看到的 ” 下下策 “,为了维护亚洲地区消费市场占有率的稳定,通过涨价来挽回人气并进一步扩大受众范围,也就成了必然。

再者说,涨价策略,早已是全世界范围内云计算供应商的常用营销手段。

公有云消费市场收窄,烧钱已是行业常态

云计算消费市场的烧钱,并不是即将到来,而是尚未结束。

亚马逊 CFO 曾在 2016 年某次半年报会议中,声称亚马逊 AWS 自 2006 年上线,10 年内涨价了 52 次,去年 6 月还针对我国消费市场涨价了 49%;微软 Azure 自 2012 年至今,已经连续数次涨价 60% 以上,今年 3 月着实涨价 20% 左右;谷歌从 2013 年左右,也开启了连年涨价的竞争措施,无论是数据存储服务还是固态硬盘设施,都保持着最高 70% 的涨价幅度。

诸如此类,国际消费市场范围内,各大云计算供应商早已为了争夺份额 ” 卷 ” 成了一锅粥,每次涨价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拉动消费市场价格快速下落。同样的,云计算发展较早的海外消费市场尚且如此,亚洲地区云计算供应商也早已将涨价,” 刻 ” 进了灵魂里。

阿里云在 2013 年首度涨价后,2014 年就连续涨价了 6 次,此后 2015 年 10 月至 2016 年 10 月,阿里云连续 17 次涨价,核心云产品涨价幅度一度超过 50%。如果再算上从 2015 年至 2020 年,针对 CDN 长达 5 年的烧钱,阿里云涨价的次数已经无法计算。

其间,在业内平均价格已经被拉低至 0.01 元 / 月的 ” 白送价 ” 时,阿里云直接把价格降至 0.0075 元 / 月,一度引发了 ” 倒卖阿里云产品赚差价 ” 的调侃。

不过烧钱的代价也是惨烈的,最后在 2020 年烧钱结束,各个供应商开始相继将价格提升至合理价位时,原本在 2015 年占有 CDN 消费市场 80% 份额的网宿科技、蓝汛,5 年后消费市场占有率只剩 1% 不到。

而在涨价的道路上,阿里云也并非孤独的。和阿里云并称为 ” 四朵云 ” 的腾讯云、华为云、百度智能云,在寻求科技领先优势的基础上,都或多或少采取过不同频次的涨价策略。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亚洲地区云计算产业发展了近 15 年,直到 2022 年才出现第一家现金流量表均衡的云计算供应商。

不过在我们看来,阿里云这半程涨价行为,并不意味着新半程的烧钱将要掀起。在阿里云最擅长的领域,打烧钱的意义并不大。

云计算发展至今,各个供应商出于赛道选择和技术沉淀方向的不同,已经显现出各不相同的差异化特色。以 ” 四朵云 ” 为例,阿里云起步最早,而且依托于阿里系电商平台建立,整体倾向于为线上经济生态圈打造产品解决方案。

华为云在华为产业结构的负面影响下,在软硬件集成能力上表现突出,整体倾向于政务云和私有云领域;腾讯云背靠腾讯旗下社交、文娱的基础业务,业务主要集中于游戏、音视频行业和金融云领域;百度智慧云则是在 AI 技术和云基础设施上占有优势,更倾向于制造、能源、出行等行业的云计算辅助。

暂时来看,四家供应商都可以代表各自领域的头部力量,相互之间也没有过多的业务重叠,至少不用担心阿里云的涨价引发太大的连锁反应。

相较之下对云计算行业负面影响更大的,或许还是在公有云消费市场逐渐饱和的当下,如何寻找新的消费市场快速增长方向。

而今,这个方向似乎已经找到了。

大模型打开算力新消费市场,14 亿只是准入门槛?

ChatGPT 的爆火,带火了大模型产业,也为云计算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消费市场。

综合当前已经公布的 ” 类 ChatGPT” 产品项目,仅是 2023 年上半年,就有复旦大学的 “MOSS”、澜舟科技的 ” 孟子 “、百度的 ” 文心一言 “、清华大学的 “ChatGLM-6B”、360 的 “360 智脑 “、商汤科技的 ” 日日新 “、腾讯的 ” 通义千问 ” 等等。

尽管现阶段国产生成式 AI 的表现参差不齐,但众所周知的是,随着大量生成式 AI 和大模型相关产业铺开,各个企业对算力、数据储存的需求,也即将达至一个新的高度。

OpenAI 的研究报告称,从 2012 年至 2018 年,每隔 4 个月左右,早期的大型 AI 模型需要的算力就会翻倍。2018 年后,随着 AI 大模型的逐渐成熟,其训练成本也开始迅猛快速增长,仅是训练 AIGC 模型,过程中所消耗的算力就快速增长了近 30 万倍。

而且不仅是大模型的训练,用户使用过程中,高频率、大范围的大数据处理需求,也需要云计算供应商提供更多的算力支持,以及更大的数据储存空间。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庞大且充满活力的消费市场,在不远的未来,算力可能也将成为科技企业疯狂争夺的稀缺资源。以 ” 闲置算力租赁 ” 为基础的云计算行业,自然也将迎来半程时代红利。

只不过目前来看,算力资源不仅是这个新消费市场的敲门砖,同时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准入门槛。

理论上来讲,云计算的算力是无限的。但是当算力超过一定阈值,提供算力的硬件设备就需要增加 10 倍、100 倍之多。

举个例子,今年 4 月初曾有消息称,因为算力需求量太大,OpenAI 被迫暂停了 ChatGPT 的 Plus 付费服务。作为世界第二大云计算服务供应商,背靠微软的 OpenAI 都面临着算力不足的问题,可想而知大模型产业对算力的需求有多么恐怖。

据了解,微软的 Azure 云服务为了 ChatGPT,专门架构了一个由数万枚英伟达 A100 和 H100 高性能 GPU 芯片组成的 AI 计算集群。A100 的售价约为 1 万美元 / 枚,H100 的售价约为 3.6 万美元 / 枚,大概估算下来,ChatGPT 的算力设备成本,约为 2 亿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约 14 亿。

这或许也为所有人敲响警钟,AI 领域的云计算消费市场,注定了是一个比拼硬实力的战场。

这不由得令人想到,阿里云智能集团 CEO 张勇在 4 月 27 日透露,阿里云正在实验将千问大模型接入工业机器人,最终将依托钉钉平台,同时实现对远程工业机器人的远程智能操控。同时在天眼查上,也能看到阿里云近期申请了大量相关专利。

相比小规模涨价的阿里云,可能这个已经盯上大模型普及和泛用领域的阿里云,要更可怕一些吧。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