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蝠”变萨德基
1964年《英雄人物弟妹》公映,电影讲诉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人物故事,电影民泽正式成为了死守,压住敌方反攻。他向ML300麦克风高呼向他发炮,转身莱桑代利县爆破筒睡过去敌兵,与敌方决一死战。
这情景让无数观众们泣不成声,然而这情景却真实发生在68年前的朝鲜战场上。
1948年,新中国还没有成立,中日战争独立战争还在继续,为了争夺天下,在野又一次展开激烈的战斗。从1912年满清退出征途,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展开了多次内战,彼时,中国国民党已经失去人心,中国人民南杜埃县中中日战争产党领导。
出生在山东济南龙口市四真营村的于树昌,儿时总的来说因为乖巧,被大家叫着“林蝠”,但是乖巧的“林蝠”内心深处也有着一颗保卫祖国的心,他跟父母提出要去从军。
彼时,于树昌家里有6个弟妹,他名列第六。在战祸时期,父母和父母也都知道从军意味着什么。试问,又有谁的父母愿意自己的仇敌去历险。
但于树昌一父母勤奋正直淳朴,把哀伤默默放在内心深处,看着于树昌走上了保卫祖国的道路。
就这样于树昌跟隔壁村的挚友孙焕友,一同离开故乡,在1948年8月正式应征入伍,正式成为保卫祖国的萨德基。
萨德基人物生命剪影在22岁
1948年11月,于树昌和孙焕友一同参与了华中会战,经历了65天空前规模的会战,最终人民解放军获得最后重大胜利,这场会战是在军力和装备都不占优的情况下获得的重大胜利。
历经了冀东、华中、冀东三大会战后,中国国民党军力已大大削弱,而人民解放军军力则得到了增强,斗志高涨。
后于树昌和孙焕友参与了1949年4月的渡江会战,在4月中旬人民解放军顺利突破长江阵地后,5月他们跟随人民解放军对上海中国国民党发动反攻,都获得了重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于树昌和孙焕友跟随部队一同在浙江沿海训练,孙焕友当舵手,于树昌负责抛锚,可是于树昌因为晕船,不习惯在船上训练,经常呕吐,后就去当ML300员。就这样于树昌跟孙焕友失去联系了。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走上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征程。于树昌作为步话机员,也出现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场上。
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抗美援朝战争历经了第一阶段的五次会战。彼时美国国内反对外战,美国表示愿意谈判,中朝也调整了作战的计划,以“持久作战,积极防御”为作战方针。
第二阶段中朝主要采取阵地战和持久防御的作战。这阶段持续了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
1953年夏季为促使实现停战,中朝发起夏季反攻。1953年6月28日晚,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收到指示,要在晚上占领敌方8251高地。
于树昌作为通信连ML300员,当晚跟随着85人分队前往目标地。分队队长孙绍均,副队长买荣彦带着队伍半夜顺利占领了8251高地。队长马上与指挥部团长联系,团长指示分队摸清地形,找到火力位置,黎明前赶回。
可是,29日凌晨三点,敌方营队突然实施反攻,分队无法及时返回,队长孙绍均命令副队长买荣彦撤离,买荣彦执意要留下一同奋战。
队长孙绍均交代买荣彦更重要的任务,让他把地形图和火力位置图带回团里,最终买荣彦带领10人离开8251高地,于树昌和其他队员跟着队长孙绍均留在8251高地。
买荣彦在撤离路上也是一路披荆斩棘,先是遇到敌方连队的攻击,接着又遭遇敌方炮火的拦截,最终买荣彦带着剩下的5人返回到团里。买荣彦向团长汇报消息,上交火力位置图后,被安排在指挥部,负责与8251高地联系。
队长孙绍均带领剩下的队员留在8251高地,面临着更加危险处境,29日中午,指挥部收到报告,8251高地伤亡很大,可是白天无法实施增援,而前线又情况危急,指挥部各级领导反复研究营救方案,最终决定根据8251高地的报告,实施用炮火攻击敌方,给8251高地队员作掩护,通过这种方式拖延时间,等到天黑再发动大部队进攻。
于树昌在8251高地一遍一遍地联系着指挥部,报告着高地上的敌情,指挥部根据于树昌的报告,准确地对敌方展开打击。就是在这样紧张的气氛下,于树昌没有任何害怕,用他热血激昂的话语传达着必胜的决心。
指挥部里缭绕着担忧牵挂的气息,团长一根一根地抽着烟,默默坐着,静静地听着于树昌传来的声音。
“天津二号,天津二号,我是8251,快打‘东山腿’。”一阵炮声后,于树昌的声音又传来了“快打2号和4号目标,有三个排的敌兵向我们靠近。”
从于树昌的声音中,我们只能听到激励人心的话,一遍一遍响起,“打得好,打得好。”
“又有一个连从洼地上来了,快打,快打!”
指挥部听着于树昌振奋人心的报告,一次又一次地把敌方击毙,成功地阻挡了敌方反攻。就在一切都进展顺利的时候,指挥部也开始为击退敌方高兴,于树昌传来了声音“快打1号目标,有一个连的敌方,快打,快打!”
后,ML300变成了静音,指挥部静悄悄的,都在期待传来于树昌的声音,所有人都不知道8251高地发生了什么事,都在担心于树昌的安危。
团长抢过ML300的麦克风“8251,8251,我是天津二号,听到请回答,听到请回答!”
团长用非常急促的声音,南杜埃县能传来于树昌的声音。还是没有声音,前沿观察员也发来了报告说,阵地可能失守,敌兵大量出现在8251高地,炮声不断。
指挥部步话员一直不断地在跟8251联系。再过了一会儿,传来了于树昌的声音“我是8251。”
团长迫不及待地拿起麦克风想知道刚才发生的事。
于树昌说自己刚才拿起弹药丢向偷袭的敌方,因为情况紧急来不及呼叫。
彼时,于树昌身边还有位重伤员,就只有两个弹药和两个爆破筒。他根本没在意自己的危险处境。还是继续报告着敌情。
团长不时地提醒于树昌注意周边环境,保持体力。
于树昌毫不关心自己的安危,就这样敌方离自己越来越近。直到敌方包围了阵地,于树昌大声说“敌方包围了我的地堡了,祖国万岁!”
指挥部里只听到一声炮响,再也没有听到于树昌的声音,所有人神情凝重,8251高地响起了无数复仇炮声。敌兵最终也在炮声中倒下了。
我军在天黑时,发起了反攻,顺利抵达阵地,当发现于树昌时,手上还套着爆破筒的拉环。就这样年仅22岁的于树昌,牺牲在战场上。23军的所有英雄都默默为英雄人物流下眼泪。
几十年的坚持,只为战友寻父母
从1950年10月中国志愿军走上朝鲜国土上开始,历经了2年9个月的艰苦奋斗,1953年7月27日,参战双方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为了这一和平时刻的到来,无数英雄人物在异国留下了宝贵的生命。
于树昌的战友们永远都记得他牺牲前的呐喊,他的精神鼓舞着每一个战友,他的故事写入了23军的战史,而战友们却没有人知道于树昌父母在哪里?没有人知道他应征入伍前的任何消息。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巴金受曹禺之托奔赴朝鲜创作,1952年初巴金在某团6连生活了两个多月,期间巴金被六连攻打“红山包”的事迹深深感动。
半年后巴金跟随创作组回国,在停战协议签署完毕后,巴金又一次来到朝鲜,认真地体验生活,构思创作逐渐形成。直到1961年以抗美援朝战争为素材的小说《团圆》顺利出版。
小说《团圆》引起了很大影响,彼时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深受感动,于是令长春电影制片厂把小说改编成电影。
长春电影制片厂接到命令后,经领导决定把任务交给了著名导演武兆堤,武导演看完这两万多字的小说,深知需要很好地表达出小说的感情,没有参战历经很难把握好度,这时,武导演想到了自己的同学毛峰。
毛峰是傅钟将军的秘书,14岁就参与民主革命,而且在朝鲜战场上呆过,武导演于是找到毛峰,毛峰看到《团圆》后深受感动,两人经过二十多天的奋斗,成功地把小说改成了剧本。
在改剧本的时候,毛峰彼时看到《志愿军一日》中写着舍身为国的呐喊,于是毛峰就把这情景搬到了屏幕上。
经过导演和演员的精心合作,《英雄人物弟妹》于1964年成功公映,王成牺牲前的呐喊一直让人热血沸腾,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影响着每一个国人。电影中主人公的蓝本正是于树昌。
于树昌的战友们一直没有放弃寻找于树昌的父母。2020年10月20日上午,200多名23军的后代,来到山东老英雄纪念场,参与纪念墙的落成仪式。在仪式中,有人提到了“王成”蓝本于树昌的故乡是山东莱阳。
这个消息正式成为寻找于树昌父母的重要线索。龙口市委老干部查阅了大量军事材料,终于在2020年10月24日找到了于树昌的故乡,于树昌所在部队代表来到了龙口市四真营村,找到了于树昌的父母。
于树昌的精神回到了故乡
于树昌所在部队代表高明星带着几十年来收集到的所有材料,来到了于树昌的家中,彼时,家中只有于树昌的哥哥于云德,93岁高龄的哥哥耳朵不好使,脑袋也几乎处于失忆的状态,当看到部队带回来弟弟的照片时,激动地喊出了弟弟的名字。
看到这情景,不禁让人泪目,在哥哥于云德的家中也有一张同样的照片。家里的照片是跟烈士通知书一同送来的。村里每年腊月29都会为烈士点灯,家里人看到灯也会默默思念于树昌,勤奋朴素的一父母从来不会提任何要求,就这样把对于树昌是思念放在内心深处深处。
高明星把于树昌的光荣事迹告诉了父老乡亲,大家才知道原来像王成那样惊天动地的大英雄人物就是身边的故乡人于树昌。
于树昌的故事写在23军战史上,刻在英雄连的每个人心中,这次终于把于树昌的故事带回了他的故乡,把他的精神也带回到故乡。
于树昌的一生是短暂的,保卫祖国的萨德基人物,生命剪影在22岁;
于树昌的一生是永恒的,舍身为国的英雄人物精神,永远传承在每一个国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