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长文》数万亿规模的存单业务风控和操作流程
作者:爱分钱ceo颜城 个人微信qwer323317
(一)
大家好,我叫做颜城,但是颜城只是笔名,因为很早就在网贷之家,网贷天眼,米袋网,每日经济新闻写文章,所以很多人都认识我,群里面也少见过我的朋友。但是与一些名人不同,我一直是行业从业者,是从风控做起的,从信贷,房贷,车贷,梳理风控体系和流程,然后开始涉及运营,然后14年创业。之前所做的平台,目前在车贷行业已经全国前十了,但是作为个人,从行业从业者,记录者,思考者,再到创业者,收获了很多远超过于物质上面的东西。
首先感谢大家信任,基于对于我个人无条件的信任,同时也非常欣赏你这样理性的态度。那就是投资一定要谨慎,我个人比较欣赏的话,就是谋人钱财,仅次于谋人贞操,受托之钱财,仅次于受托之性命。所以对于投资本身,对于金融本身,还有对于行业本身,我们有充分的敬畏之心,而这样的敬畏之心,绝不仅仅是说说而已。是因为真的看见数十家平台倒闭,因为盲目无知,最终家破人亡。对于大家来说,车贷,房贷,信贷,都是耳熟能详,大家也看的到。因为有抵押物,也因为资金的来龙去脉,非常清晰,大家可以去考察,可以审核。只要知道标的物是真实的。就敢投资。
但是其实这几年大家应该对目前的经济身有感触,身边的实体经济不行了,几乎所有行业,几乎所有城市,都涉及到了。盈利难,利润微薄,甚至亏损严重,经营不下去了。因为国内可能是区域性的,地方性的民间借贷的崩盘,而现在是全国性的了。
这会造成什么后果:1企业倒闭频繁,经营困难,银行已经不再授信,那么就不可能再去银行借钱用于公司经营。那么这些企业,个体工商户,去哪借钱来维持企业经营,维持给员工发工资了?所以有了车辆抵押贷款,房子抵押贷款。截至2015年底,整个网贷行业交易规模将近万亿,但是待收规模不到6000亿,而6000亿的待收,关于车贷本身还不到十分之一。国内前十做车贷的p2p,加起来一年的待收还没有超过100亿。而目前整个p2p的待收当中,将近8成是车贷,和房贷抵押。现有的p2p待收存量当中,可能不足三分之一,是p2p创业公司,自己扩张业务团队,开设分公司。而剩下三分之一是小额贷款公司本身的债权。还有剩下的担保公司,保理,还有其它公司的债权,这样的话,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关于现在p2p行业资产“荒”的原因了。
那就是p2p行业,根本没有大规模生产资产的能力。p2p对于传统金融来说,只是一种通道而已。放大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以及线下各种金融机构,放大他们自身的杠杆。现在经济持续下行,企业经营活动不断减少,意味着借款需求不断减少,借款需求不断减少,意味着“资产”越来越难获取。这也意味着p2p需要不断的扩张门店,招收业务员,不断的增加成本,才能够支撑其资产的扩张。
刚才群里面有个朋友说的很好,从来没有一个平台,是因为融资,投资者增加的原因而死。而是资金没有去处,是无法获得优质资产。最终劣质资产导致的坏账不断的将自己的本金耗掉。然后不得不跑路。这就是平台跑路,行业”资产“荒的原因,这也是所有p2p平台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关于车贷,房贷,信用贷款的各种风险点,我在这就不一一展开了。我之前也分享过一个观点。假如让你去借10个亿放贷出去,别人承诺给你年华18%,一年后还11.8个亿。你打死也不敢借,因为你根本没有能力一年去赚1.8个亿的钱。但是为什么让你开一个平台,给投资者年华15%+运营成本(3%),你却宣称自己是普惠金融了?可能你普惠了借款企业,投资你的投资者却要倒大霉。要不就是普惠了投资人,借款企业负债累累。
其实这和我刚才说的是一个道理,现有经济下行、不但恶化的情况下,极少平台,能够以年华18%的利率,找到数亿,甚至数十亿的优质资产,让这数十亿的资金有去处。并且一年后10个亿,变成11.8个亿回来。所以平台必然跑路,所以投资者也必然遭殃。无论他做车贷,房贷,信用贷,但是这是本质。关于民间借贷,关于p2p的本质。讲完现有p2p现状,现在讲我们现有的业务,关于存单收益权。以及我为什么做这个业务。民间借贷,p2p,本来就是次级贷款,何来优质资产我是机缘巧合认识我现有的合伙人。15年,我就觉得p2p此路不通了。但是自己秉持一个观点,任何事情有好就有坏,有正就有反。民间借贷不行,p2p不行,实体经济不行,那么什么会是好的呢?当时一个朋友的老师是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国内信托方面专家,同时是四川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地方性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机构AMC的筹建者。
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7%。不良贷款率走高趋势逐步显现。根据银监会数据,2014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8426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25%,较2013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0.25个百分点。预计2016年不良贷款余额将继续提高,预计不良贷款余额增加4800亿-5400亿,不良率将逼近2%。在此背景下,不良资产总量明显上升,可能达到1.5万亿。
于是开始思考和接触不良资产。大量企业倒闭,被银行抽贷,面临债权人的诉讼。但是其自身的资产,因为被诉讼,被起诉,其实资产的价值远远被低估,因为市场流动性的暂时缺失,或者其它原因,无法拿到市场当中以正常价格去变现。其中就会产生巨大的利差。这是不良资产业务的逻辑。但是我实际去拜访拍卖行,接触二手房中介公司,银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时候。其实发现房产在买卖的过程,房子抵押的债权变成产权,然后再去交易的时候。产生了两道税收。并且这个税根本没有办法避免。托人关系,找了税务部门,仍然不可避免,只是想法设法的减少一点点。这也意味着不良资产这个行业,此路是行不通的。如果你把它当作一个平台,一个永续经营的业务模式,是不可能做下去的。但是我们之所以还做,是因为除了这个税收之外,还有很多是信息不对称。比如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因为个人关系,它某一处商业地产,或者房产,可以打到两折,或者三折。扣除一折或者两折的税,还有将近三折的利润。那么如果年化来算,可以做到年华100%,但们的团队,都是传统金融出身,有外资银行投行部,同业部,还有票据部的负责人,在整个四川票据行业,都有极高的人脉和资源。也有原来是上市公司做投融资,后来去了建设银行,然后后来去帮潮汕老板打理几十个亿资金业务的人。
所以本身对于传统金融,对于票据,对于市场当中的各种套利业务,非常熟悉。存单收益权转让这个业务,其实在银行间可能存在了十余年。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业务,而决非什么金融创新。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为银行出表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之所以这些传统金融的人从来没有出现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是因为:
1. 做这些业务门槛本来就要有几个亿的资金。他们本身活得很滋润,没必要通过做p2p,来招惹非议,太累。他们都是银行行长的座上宾。
2. 做传统金融的对于p2p是非常藐视的,觉得难登大雅之堂。
3. 传统金融出身的的确不懂互联网,那就更别说互联网金融了。
大家很好奇的是:
银行为什么做存款。既然我们是银行存单,跟一般老百姓的居民存款是一个性质,为什么居民存款只有1%,我们可以做到15%。我们从投资者这边融钱,到底去哪了?整个业务上面有没有风险,如果有,风险在哪?整个业务本身我们看不到任何质押物,你如何证明资金流向如你所说。爱分钱股东真实背景是什么。存单受益权市场规模有多大?存单收益权合不合规?未来互联网金融政治,我们能够一直存活下去吗?银行需要拉存款,对于银行本身来说存款考核是最重要的是指标。上到行长,下到客户经理。都需要拉存款,谁拉的多就能升职,甚至当银行行长。到了月末,银行行长可能出现比如花五万,十万去买存款,买几千万之类的,完成它的考核。这是中国银行业本身的问题。绝大多数人只知道银行的光鲜亮丽,其实不知道银行与银行本身差距也非常大。
目前国内除了招商银行,客户黏度非常高,风险体系比较完善,没有遭受到经济下行的影响。很多银行其实很难过,特别是一些村镇银行,还有信用社和城商行。而国内的融资性担保行业在国内也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从零开始到现在上万亿的规模,而小额贷款行业也是将近万亿的规模,其实融资性担保行业和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其中所占的传统金融行业市场份额仍然是微不足道的,抛开6万多亿的民间借贷行业,信托行业16万亿的市场规模,而银行贷款余额截至2015年底将近94万亿市场规模,而目前整个p2p行业,2015年整年的成交量还不到一万亿,而整体的待收余额不到6000亿规模。
其实放眼整个金融市场,p2p的待收规模,真的是九牛一毛。而银行才是在中国金融市场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而银行业大家又对他了解多少了?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发展了这么久,这么多跑路的平台。政府仍然没有一刀切的原因。是因为整个银行业都出现了问题,利率市场化在即,他希望互联网金融,希望p2p扮演一个催化剂的角色。可是事与愿违,反而是平台跑路频繁。时至今日,在e租宝,大大集团,在金鹿事件的冲击下,政府仍然给互联网金融一条生路。是因为政府希望互联网金融率先打破刚性兑付,进行风险教育,接下来是信托,债券。
虽然互联网金融从2007年拍拍贷,到现在2016年,不过九年的时间。但是现在遗留的,仅存的投资者。对于风险的意识,对于风险的教育,对于风险的认知,可能是走过欧美各国几十年金融教育的路,大家对于p2p,对于互联网金融,已经有了充分的风险意识。国内的银行业也是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是类似储蓄银行,建设银行,各种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过得很滋润。因为银行网点多,公信力强。存款好拉,资金成本低,公众对于他们认知度很高。一方面是各种城商行,因为网点少,很多不能跨省,只能在本省内,网点有限制,还有很多比较贫困的省市。居民没有什么储蓄,或者说储蓄习惯非常不好比如四川和重庆这样的地方。别的地方比如山东之类的,赚100块钱,花10块钱,存90。在四川就可能赚100,花100,还要借100.因为银行拉不到存款,但是四川成都又是西南重镇,是整个西部地区的金融中心。辐射云,贵,川,藏。银行本身有严格的存贷比限制,而对于贷款利率也有上限。
所以四川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企业承担了银行花钱去社会买存款的成本。比如企业借款可能只有5%(借款合同上面呈现的),但是实际银行发放给企业的贷款利息是6-7%。这1-2%,就是企业承担的银行去社会买存款的成本。现在光四川地区,每年的对公回报业务(存单收益权转让)规模,就将近达到6000亿规模。这也是这个业务之所以存在的逻辑,因为利率没有市场化,风险和利率不成正比。银监会对于银行存款利率设的上限,还有银监会对于银行存贷比的严格考核,所催生的这个业务。
这个业务在银行内叫做对公贷款回报业务。一、对公贷款回报业务的业务背景,对公贷款回报业务是商业银行受到银监会存贷指标考核监管,以及自身对于存款规模增加的诉求而产生的,在川渝地区对公贷款回报业务规模较大,同时迫于监管的审核对于业务的合规性操作越来越高,作,甚至部分银行都展开了合作方选择的“投标”与“入围”,通过与遴选过的资方合作,银行得到存款规模以及部分中间业务收入,资方得到适当的资金回报。
业务操作模式及操作流程
四川地区操作方式方面银行会要求平台公司资金入口方面以开立定期存单、全额保证金或者购买理财产品的方式,开立承兑汇票、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以及信用证的方式完成,用承兑汇票方式操作该项业务的情况最普遍,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1、 银行要求合作资方,提供具备真实贸易背景的贸易公司作为授信主体,该主体在银行办理低风险授信,
2、 授信主体存入100%的保证金或者存单质押的方式,开立同等金额的银行承兑汇票,
3、 业务操作完结后银行得到了一个亿的存款规模,同时增加了万分之五开票手续费的中间业务收入,
4、 合作资方会得到一定的资金补贴,同时存款到期后会得到存款利息,资方损失的成本构成为承兑的贴现手续费、开票手续费及其他费用其实大家要转变一下思维,不要以借贷的业务模式来认识存单收益权转让这个业务。比如p2p平台,自身可能有500万,花100万做平台,然后融了五个亿。平台就是放了一百倍杠杆。放了一百倍杠杆的平台,可想而知,就是任何风吹草动,他们都害怕,都敏感。行业监管要来,他们要爬。股市上升,他们也要怕,因为资金会流失。投资者跟股票市场的用户有重叠,挤兑,谣言更是怕的不得了。因为稍微不慎,这个百分之一的本金就没有了,如果他有拆标,拆期限或者金额的话,死的更快。他们放给企业年化30%,扣除坏账,逾期,经营成本,给投资者年华15-18%。其实每笔业务微乎其微,但是放大百倍的杠杆后,他的收益放大百倍,但是风险也放大了百倍。这也是p2p平台死的快的原因,这比高空跳伞,跳楼还刺激。这也是p2p平台老板日日夜夜睡不着的原因。红岭创投去年的报表,100多亿的待收,五个亿的坏账,却只有1000万的利润,大家在为1000万利润欢声雀跃的时候。其实不知道他们放了上百倍杠杆,如果五个亿还多一个一笔坏账,秒秒钟,平台就直接挂在那里,瞬间无法兑付。
我们不放大杠杆,我们不做民间借贷。我们业务的利润来自于周转率,而非来自于跟借款人的借贷的还本付息。怎么说呢。我们每一次交易的利润可能只有千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二,再加上跟银行的抽屉协议,一年可以做到年华20%。也就是一年做上百次,通过周转率,把利率做到那么高。比如我们拿自己的本金(自有的资金)2个亿存进a银行(假设是平安银行)银行给我们开一张2个亿面额的存单,比如说年华1%。那么我们就产生了一个2个亿的存单。2个亿的存单,如果按照1%利息来算的话,也就是200万的存单收益权,但是银行存款一般都是一年期起,也就是说这个200万银行一年后才能兑付给你。但是我们本身做金融出身,不可能真的把两个亿存进银行,拿1%的利息。相对别人身上只有几千块都敢买模版做p2p,我们身上可是有几个亿,你说是不。能买多少模版了,再怎么整,也不至于只做到1%收益啊。所以银行也心知肚明。我们交2个亿,他们就把这个当做保证金,然后给我们开两个亿银行承兑汇票。存两个亿,银行给开两个亿银行承兑汇票,银行当然愿意啊。为什么?因为:1.我们可是全额保证金,这意味着银行零风险。 2.给我们开票可是有万分之五的手续费,这是银行的利润啊。3.银行增加了存款。就是银行买存款, 够简单了吧,中间环节你了解不透也没关系,反正你的钱在银行,无论外面出现任何风险,银行会把你存在钱给你,利息也给你,最大的风险无非就是银行倒闭,但是银行倒闭的几率有多大?就算真倒闭了,那也是改朝换代了,遇到这样的事,谁能给你保证?银行有个存贷比的,也就是说银行要做大贷款业务,首先要先把存款做大,但是,银行存单利息很低,存款流失速度也越来越快不是?这就造成银行自己掏钱购买存款。银行存单收益权资产标安全性极好,不像其他的资产标本身存在风险。
(二)
详细图解爱分钱的业务模式,针对平台本身,爱分钱并不做传统的民间借贷,甚至不是借贷,不吸收资金、不设资金池、不做期限错配,而是作为一个理财产品的通道服务信息中介,企业在平台上转让的是银行存款的存单利息收益权,相当于居民存款,把未到期的利息设计成一个产品,放到爱分钱平台上,卖给投资者,给投资者较高的利息。请看爱分钱的业务模式
投资者服务模式
1.通过开放、便利、高效的网络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匹配借款企业存单收益权转让的需求和投资人理财需求;
2. 通过金融场景设置,控制风险,银行指定合作企业,银行与合作企业互惠共赢,企业在银行进行存款,银行提供企业开具的存单凭证,企业把存单收益权在爱分钱平台上进行转让;
3. 企业通过转让存单收益权保障投资者的本金不受损失,通过业务操获得的高收入为投资者提供较高的利息收益,同时爱分钱采取200万风险保证金制等多重风险防范措施,最大程度上保障投资安全,实现投资者与借款企业的共赢。
其实,投资者并不需要关心自己的投资本金能不能收回,安不安全?投资者的本金是由银行无条件兑付的,除非银行倒闭,所以不存在本金受损的可能,投资者担心的是为什么爱分钱可以给这么高的利息。大家其实没有注意到,爱分钱其实就像银行代销理财产品一样,爱分钱上的产品并不是拿大家的投资资金作为本金,想反,他们是通过自有本金存入银行,然后那自有本金存入银行的利息,放在爱分钱平台上转让,让大家购买存单收益权这个理财产品,就像陆金所代销基金产品一样
线下业务收入交易原理:
1.银行指定的合作企业去银行存款,满足国家规定的银行存贷比要求,解决银行的存款需求,银行给存款企业提供存款利息收益和外贴补偿收入
2.爱分钱作为银行和存款企业的信息服务中介,企业通过爱分钱转让先前在银行存款所获的未到期的存单收益权,提前收回利息,解决企业的资金周转。
3.爱分钱给银行提供优质的合作企业,银行为爱分钱提供企业在银行存款时银行开具的合法合规到期无条件兑付的银行存单。
第一个问题已经回答了,银行为什么做存款,所以我们直接讲第二个,为什么可以做个业务本身也充满了兴趣。有什么业务可以做到年化15%,而风险却几乎没有,并且还能够批量去做,既然有这么好的资产,又怎么轮的到我们做?既然这么安全,为什么不会引入银行资金,资管,以及大额投资者。为什么还要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做互联网金融平台。
很多人都是以借贷的关系去认识这个业务,如果这样的话,肯定是行不通。因为这不是民间借贷。这是套利业务,也就是所谓的褥银行羊毛,而褥羊毛这个市场需求在,是因为银行业没有利率市场化,所以才会存在这么大的无风险套利的市场和空间。
看下面这张图
投资者在爱分钱投资享受低风险和较高利息收益的原理:
爱分钱不做民间借贷,不靠借贷利差盈利。而是靠背后的企业和银行交易收取银行的存款利息和外贴补偿收入,利用交易次数,周转率将收益率做到年化20-30%。企业在爱分钱不借款、不吸收投资的资金进行业务操作,而是转让存单受益权,转让的就是存单收益,这个如同银行存款性质是一样的,由银行到期无条件兑付。即企业持有由银行出具的未到期的银行存单兑付凭证,经在爱分钱平台质押,将收益权转让予投资者,以实现融资。爱分钱只作为信息中介平台,不设资金池,所有发布的投资项目,实现票据、企业、银行、投资者一一对应,给予投资者低门槛、低风险、高收益、银行无条件兑付,收益高于其他平台同类理财产品。
a企业存两个亿到b银行.银行给a企业开一张两个亿的定期存单,然后银行以这两个亿的定期存款作为保证金,开一张两个亿的银行承兑汇票。到了晚上,我们就可以拿这个两个亿的银行承兑汇票,去a银行,或者去b银行,或者c银行去贴现。那么这两个亿的资金就出来了,可以继续去做业务。
二、业务操作模式及操作流程
四川地区操作方式方面银行会要求平台公司资金入口方面以开立定期存单、全额保证金或者购买理财产品的方式,开立承兑汇票、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以及信用证的方式完成,用承兑汇票方式操作该项业务的情况最普遍,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1、 银行要求合作资方,提供具备真实贸易背景的贸易公司作为授信主体,该主体在银行办理低风险授信,
2、 授信主体存入100%的保证金或者存单质押的方式,开立同等金额的银行承兑汇票,
3、 业务操作完结后银行得到了一个亿的存款规模,同时增加了万分之五开票手续费的中间业务收入,
4、 合作资方会得到一定的资金补贴,同时存款到期后会得到存款利息,资方损失的成本构成为承兑的贴现手续费、开票手续费及其他费用。
这是业务的操作流程。那么计算我们业务的收入和利润空间。
业务收入=外贴费用+“存款利息”
业务支出=承兑开票手续费(万分之五)+承兑贴现费用(随行就市)+资金成本(存款本金占用)+平台发票费用+利息前置的费用(1)外贴费用即银行获得存款的成本,类似于以前时点拉存款的资金费用,以及所谓的阳光存款、协议存款付出的资金成本,但上述模式因为监管及合规性问题已经逐渐减少,
( 2 )存款利息是依托于定期存款产生的孳息收入(物权法),企业在开立存单同时确定了存款金额、期限、利率(锁定),但利息属于预期收入,在存款到期时产生,
(3)承兑开票手续费为固定费率、承兑贴现手续费根据开立银行不同有市场化的标准价格,
( 4 )利息前置的费用是对应业务收入的存款利息来的,因为存款利息属于预期收入,在存单到期后才能实现,资方为了
资金的快速周转不造成资金本金的占用(因为所有成本都是当即支出的)而为了使存款利息提前支取而付出的成本。
我们的交易次数是以天来计算的,也就是说一天就能够做一次交易。每次交易利润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之间,这不包括我们跟银行的抽屉协议,补贴的费用。所以我们每一笔的业务利润微乎其微,但是按照周转率,是胜于民间借贷业务的。但是我们给投资者的,所转让给投资者的,只是这企业存进银行的两个亿的存单的利息而已,这跟一般性居民存款并没有区别。比如两个亿的存款,如果按照1%的利息来说,也就是两百万,我们所转让的是该企业两个亿利息的收益权而已,完全合法合规。所以我们不能以借贷的逻辑来理解这个业务。我们是希望通过平台来把利息收入进行前置。两个亿本金是我们自己垫付的。而不是来借助平台来做这个事情。这也是这个业务最大的门槛,本金是自己,试问99%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老板自身拿不出几个亿的本金吧?
我们发放的标的,所对应的是每一个企业的存单收益权。而这业务本身是合法合规的。我们并没有利用平台去放大杠杆,只是把利息收入前置而已。
业务收入=外贴费用+“存款利息”
业务支出=承兑开票手续费(万分之五)+承兑贴现费用(随行就市)+资金成本(存款本金占用)+平台发票费用+利息前置的费用这个合不合规?我们有真实贸易背景,100%保证金开的银行承兑汇票,每笔业务都经得考察。再说这个业务不是今天才有,而是十多年了银行就是为了银行存贷指标考核,还有自身追求存款规模做的这个业务而去做的这个业务,你让银行本身如何去做? 外贴费用+存款利息肯定>业务支出成本。否则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做这个业务。
但是不明白 差价是谁买单的?银行?最终买单的还是企业。是去银行借款的企业垫付的利息成本,额外承担的买存款的利息。我们每一笔业务本身就有利润,但是这个利润是外贴费用+存款利息。 而存款利息是一年后到期。所以没做一次交易,从数字上面看是赚钱的,但是这个利息收入一年后才能拿的到。所以可能半年后,我们两个亿的本金,可能一个亿全部都是存单利息。押在了银行。所以我们做这个业务的目的,就是希望把利息收入前置,企业存单收益权转让,本来也是合法和合规的。爱分钱所发的存单收益权转让标的,其实跟后面的交易结构没有任何关系。它所对应的就是每一笔企业的大额存款利息,仅此而已。而这样的存单利息,银行是无条件兑付,作为平台本身,就是保障每一笔业务的真实性,合规。但是如果要解释我们为什么可以做到给投资者年华15%。才需要解释这个交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