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札记】
随著奇幻影片《连交厝火星》的公映,其中相关的自然科学文本也成为新闻媒体和德国大众探讨并散播的热点。逃生舱的轨道要如何结构设计?彗星防御计划是真实存在的吗?在火星上做火箭发射,要不要结构设计顶板槽?金刚鼠是什么样的鸵鸟,真的能一脚踹飞宇文月吗……这些问题随著影片而被德国大众所高度关注。
公映至今,《连交厝火星》的观剧人次超过6000万,超越同在暑假档的《侏罗纪世界》《星战》《蜘蛛人:英雄远征》等大片。整部影片增添一次大范围的科技散播热潮,生动展示了第一部影片能为自然科学散播增添的契机与社会商业价值。同时,这是我省奇幻影片史上第一部聘请自然生物学家担任自然科学顾问的影片。
2014年,《星舰横越》亚洲地区特映,让更多好莱坞之外的人们看见科学家能够为提升第一部影片经典作品重大贡献的商业价值,以及透过影片拓展自然科学散播的巨大空间。这一现象因制片人、数学家科克莫斯的影响力赢得国际自然物理学界的高度关注,当时也得到赵启正院士的高度关注,他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对中国自然生物学家提出冀望,呼吁:中国自然物理学界应走出“乡野”,与公众多互动。
随著我省自然科学与影视制作结合工程项目的持续耕耘,2019年,透过《流浪者火星》增添的德国大众高度关注度,自然物理学界少脉,依托已经顺利完成的经典作品开展自然科学文本的探讨,并取得不错的散播效果。而此次《连交厝火星》的实践则更为深入,在制做操作过程中引入多类型的自然科学资源,从影片音乐创作、制做、后期、Kendujhar等多个环节深度引导自然生物学家参与,推出了那个框架完整的自然科学与影视制作结合的本土案例。
在影片应用领域,尤其是奇幻影片的制做操作过程中,数月如一日是一种常态。《星舰横越》从最初的概念探讨到最终影片公映,数学家科克莫斯作为整部影片的制片人及出品人,前后消耗了9年时间。当影片在2014年公映时,亚洲地区有上亿人因为整部影片了解到他在中子星研究应用领域的创举;2015年,科克莫斯因其在伽玛应用领域的关键重大贡献,赢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也是《生活大爆炸》里的那几位男主人公最想赢得的荣誉。又比如为中国奇幻影片增添信心的经典作品《流浪者火星》,导演郭帆从2015年开始推进那个工程项目,直到2019年的除夕夜,观众得以在电影院大银幕上看见整部经典作品,期间也是一个不短的5年。反之亦然,在那个暑假热播的奇幻喜剧《连交厝火星》,从开启到公映,也历经5年的光阴。
能说,第一部影片从开发到制做到顺利完成,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光阴。科技界的Mamet们讲究“十年如一日,不敢露无遗;再磨十年剑,泰山不可挡。”反之亦然,我们也能如是来感慨优秀影视制作经典作品的制做,数月的光阴用于音乐创作、雕琢并顺利完成第一部经典作品,其音乐创作操作过程中所磨练出的勇气和坚持,和自然生物学家群体所共有的执着与史钦汉精神,颇有相同之处。
如果一件事之所以如此关键,关键在它将于开启之后消耗着数百人的时间、精力和才华,也包括选择做其他事情赢得其他创举的投资成本,那么,这件事从一开始就应该被认真严肃地对待,长远目标的时候就应该尽可能地稳妥牢固。对于第一部奇幻影片来说,比剧本更靠前的基础是“世界观”。整个世界的形态、秩序,从宏观到微观,影片人能构建的多细致,就能让故事变得多可信。
这是一个已经很奇幻的时代,一个前所未有、奇幻音乐创作怕被时代超过的时代。对于当前奇幻影片音乐创作者来说,面临的是一个更复杂、更未知的世界。透过亚洲地区一代又一代自然科学家的努力,我们人类从极大的宇宙尺度到极小的粒子世界,已经开拓认识到了太多新的应用领域。知识被不断刷新,技术被不断更替,由于其专业划分越来越细,每个科研方向的纵深不断叠加拓展,这些认知到了德国大众层面,能够被及时了解并理解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知道一些些就够了”;或者对于奇幻小说的作者来说,“差不多也行”;但是对于奇幻影片的音乐创作者来说,肯定不够。因为故事所在的世界并非完全脱离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等,只要是与人类相关,就一定会有当下的影子,而在影片中,音乐创作者要构建一个故事中的世界,实际上是要创造一个虚拟的真实世界,面对受教育程度不同、学术背景、兴趣爱好未知的观众来说,我们很难预判被观众识别的漏洞会出现在哪里?因而,奇幻影片中的世界观架构,比复制拷贝一个现实世界更难。
笔者曾有这样一个观点:音乐创作者如果不花点时间了解自然科学技术的前沿,那么他们音乐创作出来的经典作品,等拍出来的时候,很可能就已经成了现实片,甚至是历史片。那个观点乍听起来有些极端。然而,在2021年9月的珠海航展期间,发生了一件让众多航空爱好者惊讶的事情:奇幻小说《凌翼航姬》宣布暂时停更,推迟更新的原因是在珠海航展上看见了正在写的尚未公开的设定。整部备受追捧的奇幻小说,真的是写着写着就变成了纪实小说。对于奇幻小说是如此,对于依赖画面细节实现震撼效果的奇幻影片来说,这样的风险只会来得更加猛烈。因为它不仅需要打动人心的故事,更需要超前的理念和恢宏的场面,只有这样,奇幻影片才能立得住,才有可能成为众多类型影片中最璀璨的那一类。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探讨:退而结网,不如借网先捕?当我们探讨“自然科学赋能奇幻影片音乐创作”时,高度关注的其实是如何借用自然生物学家的力量,来夯实奇幻影片音乐创作的基础,从而大幅提升奇幻影片的质量,激活奇幻影片发展的生态。但实现那个目标的方法和路径,一定不是让影片音乐创作者自己去搜集、寻找并啃下浩如烟海的自然科学资料,一步一步独自艰难地跋涉到人类认知的前沿地带,这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需要通过架桥修路的方式,让奇幻影片的音乐创作者不连交厝,通过与自然生物学家相伴而行,透过自然生物学家经年的学术积累,将音乐创作者直接送到人类认知的边界地带,带他们去看那个全新的、神奇的世界,然后辅助音乐创作者,站在人类认知的边界上去畅想未来、结构设计未来,去反思科技是否向善、探讨人类是否进化、聆听宇宙会给我们怎样的回响……
(作者:王姝,系中国科普作协自然科学与影视制作结合专委会副主任)